历史

第6节 下岗之后再创业(1/2)

    文化程度不高,年纪也已不小,工作经验有限,求职处处碰壁……换个角度,这些未必不是一种优势。

    吕芳热爱工作,但却最终没能逃掉下岗的厄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仿佛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飘荡,是那么孤独绝望。但自己年纪已经不小,学历又不算高;再求职处处碰壁。

    从此,每天她就在街上四处转悠,四处搜寻,为的是能发现一丝商机。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她在一个闹市口发现一家餐馆,由于经营不善,正要转让出去。这条街有六家餐馆,有四家是面馆,生意都很火爆,另两家包括转让的那家做中餐,生意就不行。她想,既然面馆生意好,我们也可以把店面盘过来卖面食。这在生意上叫做“蹭饭”,当自己力量薄弱时,就跟在别人后面做,也可以蹭点儿油水。

    于是他们东拼西凑了几千块线,租下了那家店面。面馆的招牌一挂出,吕芳脸上就出现了久违的喜色与活气。她天天忙着购进原料,切菜、和面、招呼客人,集老板、采购员、厨师与招待于一身。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有了生活目标,心中轻松敞亮,再累都不觉得。

    然而,预期的火爆场面却没有出现。虽然吕芳每天尽心尽力,却无法改变面馆日渐衰落的局面。然而,擦干眼泪,吕芳仍然正视现实,辛辛苦苦打理小店,为了节约成本,她跟菜贩讨价还价时连分分钱都不放过,后来还发现了小窍门:每天黄昏时上菜市买菜,那时小贩们都急着回家,都愿降价处理存货,各类菜品自然便宜得多。为了提高烹饪技艺,她买来各种书钻研,甚至还扮作食客到其他店里去品尝,险些被人发现撵出来。

    尤其是她也时常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条街六家餐馆都挨在一起,那四家面馆开业时间长,经验丰富,品种多,口味好,顾客大多是熟客。人家就认准了这块牌子,任你使出浑身解数,怕也难拉动别人的熟客。而自己店附近有一个大批发市场,常年住在批发市场附近的,都是些蹬三轮的车夫、捡破烂的外地人以及建筑工地上的民工,这些人干的都是力气活,生活水平低,对吃方面要求不高,口味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填饱肚子。在财力物力薄弱、技艺经验不成熟的情况下,拉住这帮人的生意无疑是明智之举。于是她把目标选定在民工身上,她还称之为细分市场中的差异化策略。(多用心思)

    选准了目标市场,吕芳立即将小碗换成大碗和中碗,分量也比其他店多出许多。吃完面,还想再添点青菜、喝碗面汤什么的都可以。民工中有些人像《梁生宝买稻种》中的梁生宝,自己带几个干馍,坐到店里讨碗面汤喝,吕芳不收他们的钱,还热情接待,对他们给予关心和尊重,让他们到店里像到了家一样。

    果然,面馆很快成了下力人的家,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固定的主顾,吕芳努力维持经营着这个“家”。下力人肚子里缺少油水,又舍不得吃肉,吕芳就在面碗里多放些油。吕芳还经常与他们聊些家长里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聊天,得知他们一年四季没有热水用,就免费提供热水。

    这样,来店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冷冷清清的小店终于热闹起来了。吕芳忙得脚不点地。

    没想到辛苦一个月下来,一盘点,竟赚了2500多元钱。吕芳捏着一大堆染了油污的零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