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合资海鸥(3)(1/2)

    叶莺这时出面介入了危机。实际上,她在柯达赞助机械工业部展会的事件上,已经明白了柯达在相机项目上的处境。对于深谙“98协议”精神的叶莺来说,柯达照相机的合资,一定还是要在中央政策和地方利益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上海方面合作是最佳的出路。作为当年“全行业合资”的主要谈判人物,叶莺相当了然上海方面在失去以前感光企业之后的心情,他们需要柯达给予利益和情感的“补偿”。数码相机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结合点。

    叶莺随即就在北京的香格里拉饭店召开了一个联席会议,有机械工业部的马文彦、海鸥的老总刘立喜、上海计委的官员张洪发、哈尔滨那个准备合资的企业的宋厂长、亚洲光学的赖总,还有韦力杰,以彻底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会议决定,柯达与哈尔滨的那个合作取消,上海的三方合作也取消。叶莺表态说,相机这个项目应该合资,而且要找一个中国政府所企盼的公司—海鸥。三四个月后,合资成功。柯达在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上,都拿到了100万台的标贴许可。长达几年的“内销”问题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件,韦力杰的“头发白了”。他私下表示:“中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但一个起源于传统相机内销权的问题,最终如何又演化为柯达在中国数码战略布局上的突破?

    这就不得不再谈一下柯达当时面临的局面。

    在“98协议”的框架下,柯达当年在传统胶卷行业将6个合资厂一口气吞下,以大出血的方式—12亿美元的投入换来数年壁垒,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形成生产能力,达到对中国市场深入了解、布点设子,完成对传统胶卷的战略布局。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飙升为柯达全球的胶卷第二大市场。这是一个前景十分明朗的战略。

    但数码浪潮如影相随,柯达在中国的发展,不能不考虑数码战略布局的问题。“老对手”富士于2001年年初,在苏州建立了数码相机的生产基地,同年9月拿到了内销权,所产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