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7节 复习计划(2)(1/2)

    四、阶段计划更重要

    林涛:我建议复习计划分阶段来制定。第一个阶段应该是构筑体系打基础,第二阶段应该是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一个部门法,第三个阶段应该是融会贯通,真题演练。在每个阶段中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其中第一阶段宜粗不宜细;第二阶段宜长不宜短;第三阶段宜短不宜长。切记不要照搬别人的计划,一定要自己为自己量身定做,在执行过程还需要不断修正。

    很多考生同时在两条甚至三条战线上作战,一面考司考,一面考注会,还有的同时在准备硕士入学考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面作战的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另我在网上也常看到一些在职生想要辞职的帖子,尽管我当初是果断地辞职,但我还是不赞成辞职备考,那样做会给自己增大压力,不利于复习过程中心态的调整,如果工作忙碌,可以请病事假来解决复习时间不足的问题,除非你的工作不值得留恋,不要轻易辞职。

    战场不要多,战线不可长——司考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熊俊:我将计划做成两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制定一个计划,如打算看哪些书,在多少天内看完;做哪些题,做几套等等。宏观计划也就是各轮的复习安排,具体操作要看你的复习时间有多少了。我是用2个月的时间复习的,大致把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我先把教材和法条熟读,然后做了最近3年的历年真题,考察复习效果这大约花了1个月的时间;第二轮,用半个月的时间,仔细研究法条,再把前几年的真题也做一下;最后一轮,是翻阅教材第一册,达到记住知识点的目的,这我大概看了3遍,其实看的次数越多,每遍花的时间也就越少,记得的效果也就更好了。另外我做了大约4套模拟题,这一轮的关键就是记忆和查漏补缺。而微观的小计划,我建议做得精细些,如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天的复习时间总量、每天的复习进度等。原计划只能超额完成,不能往后推拖,以免产生懒惰情绪。同时处理好眼前计划与长远计划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订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条理有序,而避免急躁。

    我觉得计划一定要因人而异,关键是发现自己的学习周期,什么时间自己比较容易学进去,什么时候一看书就犯困,根据这些来安排作息,只要每天的时间量有保证就行。当然这种经验也许对一些在职的考生不太适合。

    陈海燕:要有科学复习的意识,不要拼死力气,司考不仅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更应是头脑和智慧的体现。将备考时间分割开来,划分为若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大台阶很难一步跨越,容易让人心生胆怯动摇信念。而小目标则容易达成,并成为检验每一阶段学习成绩和效果的标杆,承上而启下,渐出层次感和成就感。成就感很重要,这是支持自己激励自己的巨大精神力量。

    韩景慧:两次备考我都制定了学习计划,听起来老土,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还是挺有用处的。按照计划复习就不会出现到考试时没看完书的情况。但是计划不宜太细,大体上将时间分配一下就可以了,例如可以计划多少天看完第一遍教材,平均下来每天大概是多少页,用几天看法条,要做几套题,等等。因为生活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尤其是工作的人,没准什么时候就会比较忙有几天看不成书,计划太细就会自己先乱了阵脚,而计划粗一点,前一段时间看得少后一段时间可以补足。

    计划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尤其是在职人员。

    程世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拥有的时间也不同,重要的是学习时间要充分的用在重要的地方。一般而言复习可以分作:阅读教材阶段和做题总结阶段。我阅读阶段大概花费了1个半月的时间,剩下的1个半月做题总结阶段。在阅读教材阶段,我在一天的时间内看两个部门法或更多部门法的内容,我忌讳1个月只看一门,那样只能验证记忆不断遗忘的规律。在做题总结阶段,我不断地翻看教材,目的是查缺补漏。

    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和翻阅教材查漏补缺,二者具异曲同工之效。前者是通行的做法,后者为新的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