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非典时期非常营销(3)(1/2)

    与此同时,所有业务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戴口罩,戴手套,勤消毒;能在“空中沟通”(电讯)的,就不在“地上解决”(见面)。

    由于预防早,组织细,措施硬,检查严,蒙牛抗非保持两项“零记录”:总部6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国20家分公司的生产员工及销售大军,无一诊断病例,无一疑似病例。

    但人们对来自疫灾区物品的天然恐惧,还是增加了物流的难度。

    在工业园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的同时,远离厂区的呼市办事处则成为全面对外的“窗口”。高层领导走出楼宇,在并不安全的环境中,往来奔波,并一直靠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指挥着全国的经营。全国各地,一会儿原料车被堵,一会儿产品车受阻。一个个疙瘩需要解开,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地解开。

    天道酬勤。“**”期间,蒙牛生产保持三位数增长(126%)。其中,5月份销售额是上年同期的253%。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备忘一:营销的根,在“后方”——“根据地法则”

    第一笔“抗非”捐款说到就到,多少还是有点突然,究竟由哪个部门收,怎么收,走什么程序,都还无例可循。现联系,现请示,最终办公厅指定由规财司受理。

    既然是第一笔捐款,发轫之举,总该有个仪式。卫生部新闻发布办公室紧急主持。没有预定地点,就在卫生部贵宾会议室举行;没有预约记者,临时打电话请来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新闻”的记者……当然,也没有预请的领导,预备的讲稿。一切仓促而简单。这也许是有史以来中国最简单的新闻发布会,一个只有一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

    但这看似微弱的一丝声音,却如黄钟大吕,在企业界引起强烈震撼。一石激起干层浪,拉开了企业捐款抗击“**”的序幕。从第二天开始,众多企业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为民解愁。

    备忘二:物流的智慧

    尽管国家对保证“**”时期的物流畅通作出种种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细节性困难”。尤其一听说是从重灾区来的货车,困难更甚。针对“细节性困难”,蒙牛作出“细节性调整”。

    公路改铁路。例如运往华东的产品,过去相当一部分是汽车运输,“**”时期大量改为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