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非典时期非常营销(1)(1/2)

    有些历史是“火中炭”,想看清它须赶在未燃尽之前;有些历史是“冰中石”,想看清它须等到消融之后。在看清与看不清之间寻找驰车之路,在火与冰之间捕捉驭船之流,这正是“**”时期的营销。

    人们形容“**”,喜欢用“突如其来”。非常准确!“**”时期的一切,都显得“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的抢购,突如其来的冷寂,突如其来的堵截,突如其来的谣言……蒙牛乳业同样遭遇了其中的种种曲折:被抢购,被堵截,被冷落,被传谣,东部有个城市甚至满楼满巷出现过恶毒诽谤的“小字报”……最严峻的时候,董事长牛根生三部电话轮流接打,持续达九个半小时。

    疫灾天降,胜负人决。虽然身处“四大疫灾区”之一,但蒙牛乳业在这场“**”阻击战中,周密决策,以力借力,狭路相逢“智”者胜,销售额保持三位数增长(126%),抗“非”保持两项“零记录”(无诊断病例,无疑似病例),成为“**”时期“庙算致胜”的赢家。

    2003年上半年,一个起先叫做“**”、后来更名“SARS”的暴君,不知从哪里突然跳出,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恐慌!

    “**”期间,纵观全国食品市场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开始是正冲击:人们一方面怀着“买得越多,接触越少”的心理,另一方面受“封城”、“封路”等传言的影响,纷纷抢购,在家囤积,于一日之间购进一周、一月的需要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严重断货;接着是负冲击:抢购风后,形成一段“供求断裂带”,需求锐减,市场空前冷寂。一张一弛之间,拨动了多少企业的神经,先动后动不动,主动被动盲动,方寸之间,或者扬帆高歌,或者罢橹低叹。

    北京“**”疫情最重,这种反应也最明显。4月20日前后,北京爆发了持续一周的抢购风潮。

    蒙牛乳业立即应对,一方面,发文发函,严禁分公司与经销商涨价,违规者开除或终止其经销权;另一方面,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供应结构,向北京等疫情较重区倾斜——因为牛奶是最能增强免疫力的食品之一,将北京的日供量提高到原来的200%。结果在其他牛奶先后断货(主卖场)的情况下,蒙牛一家独撑危局,有力地支援了北京人民,也有力地提升了自身品牌。

    此举也赢得了商业人士的赞同,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商场超市,均向蒙牛写来感谢信。

    等其他牛奶厂家反应过来,紧急调运北京,市场已转入第二阶段:“冷寂期”。市面上走动的人少了,大卖场人流锐减,四环路的车辆寥寥无几。这样的时间大约持续了10天。

    之后,市场转入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