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避强示弱三不干(1/2)

    “得奶源者得天下”,反映了乳业是资源主导型产业。

    蒙牛采用了“公司+奶站+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1999年12月1日,蒙牛的自建工厂从签约奶站收取了第一车奶。但是,由于竞争对手的阻挠,蒙牛天生“缺奶吃”的婴儿,一度差点断奶。

    1999年初,牛根生虽然隐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这些现象屡屡发生。这还不是全部,当时的报纸杂志,用《一场**飘飘的战争》、《草原奶战》等为标题报道,描述了其中曲折。

    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蒙牛和伊利目前执行的都是向生产基地所在地地税部门直接缴税的政策。伊利向呼和浩特地税局缴税,蒙牛向和林县地税局缴税。在鲜奶采集地不缴特产税。但是,蒙牛1999年11月在土左旗沙尔沁乡南此老村所建的奶站,至2000年5月,共收了价值15万元的鲜奶,当地却列出了高达6万元的特产税金,并处罚款6万元。当时就要拿钱,3个蒙牛奶站代理人员、当地农民,拿不出这笔钱,5月17日即被带走,以抗税为由被治安拘留15天……

    这里面,特产税到底应该怎么缴,其实已经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真正的隐情在于为“驱逐”蒙牛寻找堂而皇之的“论据”。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头六臂,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