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1)(2/2)

。我们在构造快乐结构的时候,常常为生命中失去的东西感到遗憾。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

    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生活。”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6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可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太少,他决定多帮助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来塑造实现自己。

    在中国的正统文化之外,一直有一种闲散自适的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治国,平家,齐天下”,而是用心地享受人生,塑造和谐的人格,毕生都做一个**达观和充满悟性的人。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样的人生态度,谦虚,简朴,独立,自然,也许并非是理想的极致,但至少是处世的根本。守护和享受着自我这片完整和谐的人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凡世的风雨,热忱率性地承担应尽的责任,便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精髓。

    象神一样地快乐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无端的烦恼所折磨,感到紧张和压力重重?

    所有的原因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且做得无比复杂!

    实际上,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再这样做,当我们在顺应自然的原则下顺应自己的所有要求,就可以享受到象神一样随心所欲的快乐。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

    他回答说:“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位快乐的人,因为他懂得强迫别人或自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可是已深深触及到烦恼的根源。因为快乐的体验本来就是出于人性之自然,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碍,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自然会有快乐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电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发现不想去了,就毫不犹豫地回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他还能怪什么人呢?他对自己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人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看电影或是照看花草等,另一组的生活由工作人员负责照料,他们无法选择。几个星期后,第一组老人的幸福感和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第二组,半年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仅为第二组的一半。

    这个实验说明,只有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感觉与快乐。

    要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尽可能地放弃所有人为的复杂,尽可能地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心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我们静下心来盘点一路走来的人生,也许会成多败少,也许是成少败多,但总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及一些似乎永远也无法修习好的素质和修为,因此许多需要十分功力的事情,可是我们原本就只有五分才华,即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年轻人多以为自己有无限多的选择,可以放开手去尝试各种生活,但是回过头细数下来,真正能做下来的事,恐怕只有区指可数的几桩。

    意识到这一点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此可以铁下心来,把那些瞻前顾后的想法统统摆脱,把这惟一的事情做好,让幻灭的梦想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人生本身太短太短,用来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够的,哪儿容得那么多的枝杈去分去营养与心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人生可以像一棵秋天的树木一般的人生,剥离了一切的误解,排除掉已经成为多余和累赘东西,摆脱掉生命不能负荷的东西,在所有的繁花绿叶退尽之后,象一个神一样,简简单单而快乐地活着。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要求到的最自由的状态,这可以创造一种优越感,让我们象神一样随心所欲,也象神一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