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2)(1/2)

    把支点化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因而沉湎于前者,对眼前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等现象,忽视了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快乐,必须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这就涉及到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车轮的中心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做缸的时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东西。造房子的时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空间,则万物也就没有办法生长。

    “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依靠“无”发挥它的作用。看上去毫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无”,其实却是一切圆满的基础。

    我们在撬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杠杆上,支点看上去并没有用力,没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却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他没有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点,杠杆也就不成问题了。

    无用就像人生的一个支点,能够以最不用力的姿态,帮助完成需要去用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工作。这看似矛盾,却是最高层次的统一。

    庄子曾经说,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栎树那样无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栎树那样保全住自己。

    一棵树长得粗壮而且笔直,可能会被砍下来造房子、做家具──这就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对树本身却是有害的。成器意味着树的丧生和天性的扭曲。

    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树一开始就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不等长大就会把它砍下来当柴禾烧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他就应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两者之间:一开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样子,让人们给这棵树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尽快成器。

    但树长到老大,总是不能让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大用场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来烧掉吧,又舍不得──说不定再长两年能成材呢?于是,这棵树就能一直不受干扰地生长下去,以终天年。

    这是从保全的角度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统一。而对我们来说,从融合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人生快乐的作用,探讨以无用转化为有用,把支点转化为力量,才是探讨的主旨;逍遥、齐物,则是我们放弃一切的我执,向世界敞开胸怀。

    《老子》中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指出无论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无为”精神,不妄为、不强为,依循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而为。

    如果我们主动显示自己,过多过分地要求自己,折腾自己,时,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支点提供给别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与打击,因此也无法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虚下心来学习,是获得支点和转化力量的起点。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说:“我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尴尬或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个观察学习者,我只是观察学习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死后,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学习者。”

    当我们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别人之心为心,当我们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自己的支点,并从支点中获得力量。

    这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制高点,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乐的坦荡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义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然后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