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八章 从左手交到右手(2)(2/2)

嚣中的片刻平静,对于纾解人生的烦恼不失为一种方法。

    乐事不用一钱买

    有一次,美国某个小镇上的一位耄耋老人过生日,当地的记者也来向这位寿星祝贺,同时采访了他。在采访中,老人说道:“我是这儿最富有的人。”

    不久,这句话传到了镇上的税务稽察员人员那儿。稽察员马上登门拜访他,开门见山地问:“你自称是最富有的人,是吗?”

    那老人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是的,我确实这样说过”稽察员一听,马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笔和登记簿,继续问道:“既然如此,能具体说一说你的财富吗?”

    老人兴奋地说道:“第一项财富是我身体健康,别看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我能吃能走,身体可不输你喔!”

    稽察员有些吃惊,但仍然耐心地问:“但你还有其他财富吗?”

    “除了这之外,我还有一个贤慧温柔的妻子,我们生活在一起将近六十年了。另外我有好几个聪明孝顺的孩子,这儿的所有人看了都很羡慕,这不也是财富吗?”

    稽察员继续问着:“你还有什么东西?”

    “我是个堂堂正正的国民,享有宝贵的公民权,这也是个不容否认的财富。”

    稽察员打住他,单刀直入地问:“你没有银行存款或任何有价证券吗?”

    老人十分干脆地回答:“没有”。

    稽察员问:“你没有其他不动产吗?”

    他得到的仍然是老人诚恳的回答:“没有。除了刚才我说的那些财富,其他我什么也没有。”

    稽察员收起登记簿,肃然起敬地说:“老人家,确实如你所言,你是我们这个镇上最富有的人。而且,你的财富谁也拿不走。连政府也没办法抽你的财产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快乐确实是与财富多寡、名位高低无关。素衣淡饭不一定比锦衣玉食者不快乐,引车卖浆者不一定比高官厚禄者不快乐。

    在大众文化中,享乐主义又常常表现为物质主义,当代的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又表现为极度的消费。很多人认为物欲的满足就是快乐,大量消费就是快乐。

    难道这真的是快乐的唯一必经之路吗?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长达十年时间,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它与种族、年龄、职业、地位和个人占有的财富等等没有多少内在联系。

    对于快乐由什么构成,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定义任何一种“绝对的快乐”。

    按照美国某大学对“快乐”的研究课题报告,快乐的定义是:“主观的感到适意的程度”,具体地说是“对自己生活感到有意义、满意和舒适的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感觉应当具备独特性和持续性。

    因此,春风入手,乐事自应随处有。我们没有好车就别去揣摩开奔驰的快乐,不妨去体味风清月白、胸无宿虑的快乐。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是这个意思。

    前些时间火爆荧屏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主人公张大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一家三口没有房子住,只得住在中间长有一棵树的简易棚里,下岗了没有工作只好四处推销热水瓶。

    在艰难的生活中,他仍不改爱穷逗的性格,没事时常常偷着乐。张大民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无论身处什么境遇都乐观向上的精神。像张大民那样尚且能没事偷着乐,快乐离我们又能远到哪里去呢?

    追求众乐而不得,独乐也不错。其实快乐的价格并不高,是自己定的追求高。既然“清风朗月不要一钱买”,何苦不接纳它,并享受它。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要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从第一个答案中,我们知道必须工作,有工作,就会使人快乐。

    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必须充满想象,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那种无私的、不记报酬的爱。

    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为乐的技能。只有这样的人,世人才会给他最美妙的报偿,正所谓予人快乐予己快乐。

    也许,对于在这个世界上踽踽而行的我们来说,只有快乐的能力,才是贫者之宝,暗室之灯,饥者之食和久旱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