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六章 拿得起,放得下(2)(1/2)

    我们能抓住多少

    一些经济学理论公开宣称,社会是建立在占有欲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也确实需要占有欲的推动。西方心理学家则宣称,人的**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发达,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开始在社会上拼命地占有和获取,一些善于获取的人成为大众英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救世主,他们的生活被作为快乐生活的标准模式,被所有的人追求着。

    然而,这种被占有欲所支配的生活,到底能够让我们抓住多少呢?

    有一天,苏格拉底与弟子们在一起,一位富有的弟子向他的同学们炫耀,他们家在雅典的附近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广阔得一眼看不到边。

    当他口若悬河地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默然无语的苏格拉底拿来一张世界地图,不动声色对他说:“麻烦指给我们大家看一下,亚洲在什么地方?”

    那学生得意洋洋地指着地图上说:“这一片全是。”

    苏格拉底又问:“那好,希腊在哪里?”

    学生趴到地图上,半天才把希腊找出来,因为希腊和亚洲相比,确实太小了。

    苏格拉底又问:“雅典在哪里?”

    学生找了半天,最后搔了搔头,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雅典太小了,好像在这里吧?”

    苏格拉底看着他,接着问道:“现在请你指给我们看,你们家那一片广阔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他当然找不到,他很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找不到。”

    想知道自己的渺小,请抬头看看蓝天,看蓝天的时候,上帝会告诉我们到底能抓住多少!

    我们总以为自己有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为文凭而读书,为做官而媚笑,为身份而沉默,为拉关系而串门,为谈恋爱而看戏,为流行而穿着。我们总担心会失去这样那样的东西,比如薪水、职称、地位、荣誉。我们企图抓住一切,似乎也抓住了一切,却惟独没有抓住快乐。

    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广袤的天地相比,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只不过是极其渺小的一瞬间。历史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死后,丰功伟业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即使权倾一时,即使富可敌国,即使名满天下,这一切在死亡面前又显得何等苍白?

    从每个人来说,要面对死亡;从国家民族来看,也会经历盛极而衰乃至消亡的过程;即使我们居住的地球,寿命同样是有限的。。苏轼《迁居临臬亭诗》中说:“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就是对这种情境的描述。

    在我们拼命伸手抓这抓那的时候,快乐与圆满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淡泊能明志,宁静能致远,在淡泊宁静之中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最容易得到成功与快乐。

    康德一生没有走出故乡哥尼斯堡十里以外,达尔文周游世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深居简出,但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却是有目共睹的。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八面风光的时候,曾经毅然自请辞职,他说:“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住,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

    曾国藩的辞职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但他曾给弟弟曾国荃一首诗,深刻反映了他的心迹: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万事浮云过太虚,有了这种胸怀,才能以坦然和克制的态度放下得到的功名,不再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而抗尘走俗地与权贵周旋,也不再混迹于各种见不得阳光的场合,才能得到真心的朋友和真正的自由。

    在人世间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时候,我们不妨放眼蓝天白云,作一点出世的玄想,放得下手里的权力和商海里的黄金白银,以及无休止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全自己的灵魂,获得淡定安逸的生活。

    获得人生的顺差

    经济学凯恩斯曾经说:一个人在学会经济学之前不要结婚。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会导致金钱的浪费,损害家庭的生活质量。

    实际上又何止是一个家庭呢?即使仅仅作为一个人,也未尝不需要一点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生命的经营。因为从系统学的观点为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外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