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章 对日本式管理的再思考(5)(1/2)

    缺乏战略的竞争

    日本公司对于对称战略的倾向实际上是普遍性的。让我们看一下半导体行业,这是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厂家连续7年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占据首位的行业。1988年,世界上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的六个总部在日本。日本电气公司(NEC)、东芝(Toshiba)和日立(Hitachi)占据了前三位。到了1992年,英特尔成为全球老大,而到了1993年,日本公司不再拥有最大的份额。1998年,只有四家日本公司名列前十,只有一家名列前三(见表3-2)。

    表3-2 给定年份世界半导体公司按照销售收入的评级

    排名   1988 1992   1998 1998年市场份额

    1    NEC 英特尔 英特尔 16.4

    2    东芝   NEC     NEC 6.0

    3    日立 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 5.0

    4   摩托罗拉 东芝   东芝    4.4

    5   德州仪器 日立 德州仪器   4.3

    6    富士通 德州仪器 三星   3.4

    7    英特尔 富士通 日立 3.4

    8 三菱 三菱    飞利浦   3.3

    9 松下 飞利浦 ST微电子 3.1

    10 飞利浦 松下 富士通/西门子 2.8

    资料来源:Dataquest(《日经商业周刊》,1999年2月22日,第25页)。

    日本式竞争方法的后果不但包括丢失市场份额,也使得盈利能力长期低迷。1999年,没有一家日本的竞争厂商被认为在半导体业有盈利的希望。②日本所有的主要厂商都至少经历了此前三年的损失,这与美国厂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才能解释日本竞争优势的丧失呢?简单来说,日本公司都受到了只进行经营效率竞争的惩罚。两败俱伤的摩擦和商战仍然很明显。如表3-3所示,日本的所有半导体厂家都提供从晶体管到微处理器整条线的产品。相对而言,美国的半导体厂家更加清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例如,到1995年,除了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外,所有的美国公司都退出了内存条的制造。

    今天,打开一台PC机,美国和日本半导体厂家的反差就非常明显。定价更高的著名芯片(包括微处理器、芯片设备、图解加速器、硬盘控制器等)都是美国制造的。日本的标志仅仅出现在内存条上。令人奇怪的是,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IBM、康柏、戴尔和其他美国厂家制造的PC机上,也出现在日本厂家为日本顾客生产的PC机上。

    比起日本公司,美国公司着眼于更窄的顾客群体。看一下德州仪器公司(TI)吧。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TI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厂商,服务的顾客面非常广,包括国防部和军事部门。今天它专攻手提电话,把它的国防业务部门卖给了Raytheon,移动PC部门卖给了宏(Acer),内存条部门卖给了微米(Micron Technology)。西方公司在生产方法上也是各不相同。许多公司根本就不生产半导体;它们根据自己的独特设计,向制造商采购各种芯片产品。

    相反,日本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