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见一个“梦中人”(2/2)

)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离”结构,例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实际的来说,这个理论不仅仅可以用于改进移动电话网络或者互联网的交通状况,科学家还能借此更好地了解诸如传染病或社会谣言的传播状况。

    米尔格伦当年采用的实验方法是让志愿者传递包裹。他随机选择了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350多人,让他们把包裹送交波士顿的两个“目标”。当然,几乎可以肯定包裹不会直接到达目标,米尔格伦就让志愿者把包裹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再一步步转递。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从2001年秋天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在网站上注册、参与这项实验。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五到七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这个活动现在还在继续。

    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有一次请了三个大学生来参加,主题是证明好莱坞的任何其他明星与演技派男星凯文·贝肯之间都能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他们甚至成功的把已经去世了的卓别林与凯文·贝肯之间通过三个人建立了联系。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

    世界真的很小。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六度分离”电子邮件实验的那个网站名字就叫“lumbia.edu”,主题词的意思是“小世界”。

    如果你的“梦中人”是位公众人物,那么大可以找到他(她)出现的场合,见上一面可能实现。歌星会开演唱会,电影明星——影迷会的追随者们知道怎么找到偶像,金庸会在华山论剑,诺贝尔奖得主也会访问北大清华,跟着自己喜爱的球星去轮回参加一趟“世界杯”之旅不失为一个浪漫的计划……

    见面以后

    索要签名、合影、送上礼物给偶像都是老套的见面仪式程序。少女花费两个月的时间一颗颗叠满一瓶“幸运星”送给偶像——不是打击你,礼物的命运多半是随手就被扔掉了。

    无论是见到偶像还是旧时情人,见过了就该丢开了。记忆在心中刻版、流连、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地方去,渐成自身的传奇。若是见了又要见,早晚变得无味得很,变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梦想计划。

    35岁以前,去见一个你想见的人。趁自己青春正年少,眼神清澈而还不市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