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事业而不是为工作奔波(1/2)

    我有一位朋友的朋友在一家“500强企业”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公司待遇非常优厚,可是在做了好几年“螺丝钉”之后他也有点其他的想法。因为常常去香港,每次去当然要帮别人带好多便宜的化妆品回来,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在北京开一家像Sasa那样的专卖化妆品的连锁店。每一次类似的朋友聚会,大家总是会讨论自己的创业计划,例如开蛋糕店、加盟小型连锁超市、做公关公司等等。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事业蓝图。不一定是自己创业,也不一定直接跟赚多少钱有关,也可能是希望从事某个自己一直向往的有趣的行业。有的人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如工程师、作家、艺术工作者等等;而有的人则希望在知名大公司里做到一定的职位,成为一位抢手的职业经理人。

    但是实际上到处都充满了犹豫不决的人,对现状不满、下一秒种又自己给自己拿出了一个现状还不错的理由。一位医学院的学生选修许多文学课程,还乐于拉着每一位人文学科教授倾诉自己是多么地有文学天赋和爱好,小学时候就出过书。但是因为被保送到医学院,而且为将来前途着想也不应该放弃现在的专业。那么这样的陈述除了占用别人的时间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你已经做了选择,那么你抱怨的是谁?谁不给你机会?

    如果你一直在抱怨工作不合自己的兴趣,那么一定要在35岁前完成调转。如果你一直在抱怨上司和同事,却觉得工作本身还不错,那么一定要试着做些什么去改善关系,实在无效再考虑调动。

    继续不喜欢的工作就是恶性循环

    美国最近流行一个叫“学徒”的纪实秀电视节目。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台(NBC)推出的这个节目,舞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办公室。16个参赛者,八男八女分成两组,到纽约来面对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的挑战。大家轮流担任团队领导,每一周分别做一个诸如卖矿泉水、出租房子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对团队“最没贡献”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可以得到一年的工作合约,年薪为25万美金。随着节目的火爆,节目中出现的“你被解雇了!”这句让职场中人噤若寒蝉的话最近在美国大街小巷成了时尚的口头禅。

    在2004年三月份第一周的节目中,两组参赛者被要求去销售自己选中的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第一组选中一个卖价较高,可是风格怪异,连组员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艺术家。大家经讨论决定承担风险,因为只要卖出一幅作品就会在销售额上有相当大的赢面。第二组则选中了一个风格比较大众化,但作品单价较低的画家。竞争的结果是两组的销售额之差创下了节目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第二组的利润额高出了第一组一万多美元。掌握“生杀大权”的特朗普总结说:“如果你想卖掉自己的商品,那么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商品。你无法卖掉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

    同样道理,一个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总是感觉别扭、不喜欢、应付了事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一位从事网上销售图书行业的女CEO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想找一个“让自己想起来就兴奋、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的行业来做。普遍存在于上班族当中的“星期一综合症”就是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一位被采访者对记者说,她一想到下周的工作指标压力、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星期天晚上就睡不着觉。当然星期一早上根本就不想爬起来,有好几次还出现严重的肚子疼和其他症状,不得不上医院。心里却在为终于暂时逃开了工作而长舒了一口气。

    实际上,能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人很少。大学毕业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能找到一份留在大城市、薪水还过得去的工作就非常幸运了。大批的人涌向IT行业,因为薪水比较高,虽然自己可能对技术并不感兴趣。也有很多人考公务员,因为觉得那个工作比较稳定。

    办公室里充满了牢骚。抱怨工作乏味单调、待遇低、公司没有前途,上司不公正、同事难缠、是非多。而抱怨也会使你的工作情绪更糟糕。天天痛苦地去上班,胡乱混到下班,恶性循环。心里还颇为自怜:要还房款、还车款呀,没有有钱的父母,伴侣也不富有,孩子还小……诸如此类,所以不得不勉强干下去。世上不如意事常**。99%的人都没有别人帮他铺好金光大道让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