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3节 什刹海(2/2)

生肉。“烤肉季”以烤羊肉为主,牛肉也有。

    赵总要的是小瓶的红星二锅头,我和玛丽喝橙汁。喝了几盅二锅头后,赵总的话就密了。他说他是在后海边长大的,什刹海周围的胡同、四合院是咱北京人的根。他说与现在到处是酒吧的灯红酒绿的什刹海夜晚相比,他更喜欢过去的什刹海的早晨。清晨海边走走,浓郁的市井风情会扑面而来。河沿上有慢跑的、晨练的、吊嗓子唱戏的,还有卖早点的:油饼、油条、煎饼、炒肝,各式各样,想吃什么有什么,保准大饱口福。走在胡同里,时不时能听见“吃了吗?”“您干吗去?”这样地道京味儿的问候。虽然从这里搬走多年了,但有空还是喜欢来看看。

    “过些天,你们要愿意,我带你们来吃这里的爆肚张,前海边东北岸的‘爆肚张’。那张老爷子性情很倔,每天烧饼和爆肚从不多做,就卖那么一点点,外间屋只能放下两张桌子,四把凳子,吃不上是你运气不好。”

    玛丽说她也喜欢来这里,但只是喜欢这里的酒吧。赵总显然对什刹海边越来越多的酒吧不以为然。他说他只喜欢这里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老北京味。说着,借着酒劲,给我们背起了元代许有壬的词:

    “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住雪桡。吹暖香云,何处一声箫?天上寒宫阙近,金晃朗,翠山尧。谁家花外酒旗高?故相招,尽飘摇。我政悠然,云水永今朝。休道斜街风物好,才去此,便尘嚣。”

    赵总底气虽然不是很足,但抑扬顿挫的韵味还是出来了。念完词,赵总问:“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吗?”

    我点点头。

    “小时候,每到夏天,我就跟我祖母到这后海边乘凉。坐在这里一边听她给我讲故事,一边看湖面上的风景。不管多热的夏天,晚上这里肯定有风,那风能一直吹到你的心里。”

    赵总似乎回到了从前。

    “那时候,最惬意的还是站在那银锭桥看西山,在荷花、碧苇、绿蒲的衬托中,绵延的西山浮映在宽阔的湖面尽头。虽然在京城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西山美景,但都不如站在银锭桥上远眺西山的景色那样诱人……我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你们不爱听,是吧?”

    赵总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了。

    “不,赵总,你说的我们喜欢听。”我真的喜欢听赵总说老北京的事。

    “不过,我觉得不管你俩是不是真的喜欢听,作为公司秘书,特别是作为北京的秘书,了解一点北京的风土人情是应该的。小于,你见过我原来的秘书琼斯吗?”

    我说没见过,我进公司的时候,已是托尼给赵总当专职秘书了。“琼斯当时也跟你俩现在差不多,人长得不错,外语也好,待人

    接物都还可以,但是,她脑子里就只有办公室里的那一点点东西,出了公司,就像个中学生一样幼稚。”

    赵总自己给自己斟满了一小盅二锅头。

    “那次也是在这烤肉季请田中董事长吃烤肉。聊天的时候,田中问琼斯,听说老北京四合院里都有三件宝,这三件宝是指什么,这土生土长的北京丫头,竟一样也回答不出来,让我非常生气。我们的公司,是在现实中生存,公司领导几乎天天都在跟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打交道,我们的大多数业务,是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谈成的。一个秘书的确不能太世故,但无论是对过去的风土民情,还是现实的人情世态,你怎能一点也不了解,这样你怎么给上司当助手、当参谋?”

    赵总说着,就显得有些激动了。趁着赵总自己斟酒的时候,玛丽悄悄问我四合院三件宝是什么,我说四合院的三件宝是指天棚、鱼缸、石榴树。

    “正好过了不久,龙扬(托尼的中文名字)陪我去趟天津。那时他还在销售部;在天津食品一条街上,一个外地游客迷了路,以为我俩是天津人,便向我们问路,天津的街道不像北京的正直,龙扬为了给人家指路,带着人家走了一站多地。当时我就看中了他这份古道热肠,想让他来给我当秘书。后来在回北京的车上,我当作聊天问他,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的麻花是怎么来的,他当时并不知道我是在有意考他,但他说起来头头是道。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在天津可能一般的中小学生都知道,但在北京,像你们这样的小青年,平时会有几个人去留心这些东西,可见他平时下的功夫……”

    赵总这些话,听上去像是有些喝过了,有一半是酒话,但着实让人清醒!一个优秀的秘书,不能像根豆芽菜,只靠沙盘里的那点水分成长;必须像棵松树,不仅要见阳光,还要植根于大地。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茁壮成长,才能抗击现实生活中的风吹雨打!

    “对不起,我可能是喝多了一点,不知不觉之中就数落起你们来了……走吧,我领你们看看什刹海的夜景去。”

    在前海隔水西望,那银锭桥恰似一银锭倒浮水上,石虹凌波,玉栏高拱,桥下轻波微澜,光影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