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想让我多用,给个理由(2/2)



    于是,太太乐几乎成了鸡精的代名词,她们不买太太乐买什么?

    那么来吧。

    譬如说你是一家生产窗帘的企业,你是单纯地告诉顾客我在卖窗帘或窗帘布,还是以专家的姿态告诉你的顾客——我们是您的“光线设计师”?

    如果这样,你就可以不容置疑的告诉你的顾客——根据你卧室的采光状况,我们建议你用白色的流苏衬在外面,里面用暖色的天鹅绒直垂到地上……

    这时,只要你让顾客感觉你很专业,你的顾客就会较少考虑是否会增加用布量以及降低对价格的敏感,而只关注是否具有你所说的效果。

    如此这般,你的窗帘销量不就起来了吗?

    其实这样的范例不在少数:

    牙膏厂家向目标顾客宣传早起、饭后、睡前都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其目标也就在于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次数;

    紧接着,他们又通过广告画面暗示你每次应当把牙膏挤满牙刷,其目标也就是希望你每次的用量大一些罢了。

    油漆公司也可以给用户暗示,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来油漆家具时,起码要上三遍油漆,上油漆的次数愈多,则家具会愈光亮、美观。

    于是在名牌油漆的品牌号召力和追求更好家具效果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多买油漆。

    我们可以看一看宝洁公司的洗发水销量是怎样在中国市场上翻番增长的:

    原因很简单,只是一条简单的“天天洗头”的广告。

    他抓住了中国人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开始注意自己形象的心理变化,适时地打出这种概念,引导消费者改变原来三四天甚至更久才洗一次头的习惯。

    从而在城市消费者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洗发水的消耗量却翻了几倍。

    虽然广告并没有注明宝洁公司的字样,而是以中国健康协会的名义讲天天洗头的好处,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受到影响而到超市去买洗发水的时候,产品占满货架的宝洁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类似情况已经越来越多。

    不信,现在你走进一家超市,任意拿起一瓶饮料,你会突然发现,哎,瓶口怎么变大了点儿?

    没什么,厂家只是想让你喝得大口些而已。

    试想,如果都像过去那样,嘴对着瓶口“咕嘟”了半天瓶里的饮料才刚下去一寸高的话,企业就要喊救命了;

    竞争如此激烈,企业必须得向规模要效益啊!

    所以,当你确信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要不惜火力、不断进攻消费者的心理防线,直到真正冲破他们原来的习惯性消费使用思维定式为止。

    这样,你的销量便会取得突破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