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1/2)

    中国文化从远古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这一切都有源可溯、有迹可寻、有据可考、有案可察。可以说,中国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稳定性。在它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发展,在既往中得以传承……

    可以说,从远古到今天,中国文化虽然本质未移,但其表象的确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呢?时下倒是有一种很熟悉的说法: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科技时代,社会的变迁十分迅速。因此,时代不同了;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使得中国人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自有人类以来,哪一个民族不是逐渐在改变?每一个民族,都必须随着时代进步,为了生存,势必要日新月异,经常有变化。

    那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变了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由此来看看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

    根据传统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造时期、因袭时期、转变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从先秦时期的三教九流、百家争鸣,直到如今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大业,逐渐融入全球体系;而东西方文明在这个时候同样也在交流、碰撞,乃至于融合。可以说,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处在发展、变异、继承、延伸之中。循着变化起伏的潮流,我们可以把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五大段落:

    创造时期

    自孔子诞生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551—前221年),为时约300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通称为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流。儒家信仰仁义,主张柔术治天下;法家主张废礼而以法治天下,运用的是刚术。这两家都倡导以人力来管理,可称为人为主义者。道家信仰道德,主张无为治天下,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可以称为自然主义者。墨家则主张以墨为道,所谓墨道就是尚同、兼爱、自苦、利人,倡导舍己救人、刻苦自励,可以称为苦行主义者。此外尚有农家主张看民并耕,以平等破阶级;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以世运定盛衰;名家主张辨名实、析物理、明荣辱;而杂家则并无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是折衷其他诸家思想为主张。

    儒、道、法、墨虽各立门户,实则交互影响。一般认为儒、墨都重人治,不过儒重君子、墨重贤人。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往往带有贵族色彩,其品格亦偏重于崇法社会的道德;贤人则多为平民身份,其品格相当于服务的精神与实用的技术。前者重行为的动机,后者重行为的效果。法家重法治,以严刑重罚为主,不免刻薄寡恩。道家则重无为之治,厌弃法令,不尚贤能,以自然为理想。农家的态度近墨,而阴阳家的主张较近于儒。

    因袭时期

    自秦汉到宋元(前221—公元1367年),为时约1600年。因袭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进展与改易。但因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远不如先秦那样富于创造精神,所以名为因袭。由于秦灭六国带来空前的巨变,把分割的封建改变为统一的郡县,将贵族的分权集中为君主的**。于是墨家衰微,到汉武帝时已经失去“显学”的地位。汉初数十年中,儒、道、法互争雄长。秦始皇用法而抑百家,儒、道依然存在。汉武帝尊儒而黜百家,道、法还能生存。墨家独自没落,其最大的原因,在于不能及时修改师说以适应环境——论思想不如儒家,谈鬼神则不如阴阳家,又主张平民色彩,注定要被**时代所消灭。

    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脱不了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