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节 打假(1)(1/2)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文件,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已经超过香港、台湾等地成为东亚最大的制售假源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国内知名企业、品牌也陆续加大了打假力度,中国打假市场将从以国外企业为主转变到国内国外企业各占其半的格局,其市场总值也将从现在的约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五年后的约20亿元人民币。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本来就被各大侦探(调查)事务所十分看重的打假业务也必将在其业务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打假从过程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如何发现假货(发现线索),如何打击假货(组织行动)。按打击的目的、目标划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打终端(零售档口)、打网络(经销商)、打源头(工厂或仓库)。

    一、 假货的发现环节

    发现假货无疑是整个打假工作的起点。一些知名调查公司的资深调查员不但对各种门类、品牌产品的规格、性能、价格、生产流程、销售渠道、上下游产品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国内各种假货的主要生产区域、销售市场也都心中有数。加上他们一般都有较有效、稳定的线人网络,所以对他们来说,假货的线索并不是个太大的问题,其工作的重心就主要在查证核实与组织打击了。

    但对于一般的调查员而言,如何发现假货的线索就往往是一个相当伤人脑筋的难题。从常规来看,调查员发现假货一般有四个途径:

    客户方人员的举报(以一线销售人员为主),自己在市场巡查中的发现,线人的举报,化装成假货客户、采用钓鱼上钩的办法等。

    客户方人员的举报,这是最简单但也是不多见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侦探(调查)事务所即便打击成功也拿不到太多钱。在这里就不多涉及。线人举报涉及到打假工作中最敏感也最富神秘色彩的部分,从目标的选择、接近、发展到布置,里边颇有些惊险奇妙的味道。但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里也不宜有更具体地披露。因此,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调查员在进行市场巡查与化装钓鱼发现假货线索的有关情况。

    (一) 市场巡查

    对假货销售终端与网络的打击一般都是通过调查员到市场巡查后发现的线索。市场巡查说起来简单,但如果调查员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与对目标产品生产销售常识的了解,也很难达到目的。一般售假者由于心虚,其警惕性都很高,只要发现其档口和仓库附近稍有可疑迹象或者上门套话的人在神态、打扮、谈吐、举止上不符常规,就会打草惊蛇甚至给调查员自身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

    以下几条,是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综合多个资深调查员的经验,对打假调查员在市场巡查中的操作思路、要领的总结及建议:

    1.事先一定要做相应的知识准备,了解清楚真品与假货的主要分辨依据:如价格、外观规格、标签及其他标志等,以防临时把不定主意。

    2.由于调查员经常出入于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其外表很容易被某些售假者记住而产生怀疑。因此,在日常巡查中,没有必要时最好不与市场里的有关人员做过多正面接触;注意出入不要形成固定的路线规律,并不断改变个人服饰、装扮。

    3.在市场巡查中,尽量在一次、最多不要超过两次接触看样后就对产品的真伪、该档口的背景(是自产自销还是代理)、可能供应假货的数额做出判断,然后再相机行动,多次看样但不成交是很容易引起怀疑的。

    4.在接触看样期间,尽量同时摸清其仓库的所在地(这类档口的仓库一般离市场不会太远。当然里边的货物数量也往往有限,不可能与大型批发商和厂家的仓库相比)。方式有二:其一是自己继续呆在档口,伺机再套取一些情况,由外围策应的同事跟踪取样人,发现仓库的所在;其二是确认该档口有售假行为后,自己在附近守候跟踪。鉴于有不少市场的仓库管理较正规,不可能较直接地混入,故而在跟踪潜入过程中,事先准备相应的制服、工具,视情形化装成搬运工与水电维修工人是顺利进入仓库发现假货存放地的好办法。

    5.加强交际能力,注意与各种人交朋友。一个缺乏经验的调查员与一个资深调查员最大的区别往往就在于他们的交往能力上———同样都是头一回到一个专业批发市场,缺乏经验的调查员往往看着到处都是的假货无从下手,结果总是傻乎乎地到这家去问,到那家去问,问来问去这些档口都不是真正源头所在,都是从其他地方拿的货,这样漫无目的地跑久了,傻子都会对这些东问西问就是不买货的人产生疑心。有经验的调查员就不一样了,他碰到这种情况首先会不显山不露水地观察,然后有选择地买些东西后与老板攀谈或者很快地与某些档口的业务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就某事谈得很投机,还有可能直接与一些搬运工人、清洁人员攀上老乡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只要表面的那层尴尬打破了,有共同语言了,很多可能性也就出现了,即便这种新建立起来的关系还不能为之带来直接的成果,但已经为以后的进一步接触做了起码的铺垫。

    6.养成资料积累意识。每个行业、每个地区真正的“造假专业户”往往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