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逝去的帆影(2/2)

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然而在郑和去世后,这支舰队很可能也没有保存下来。

    随着下西洋壮举的停止,中国的造船业也逐渐萎缩,进而导致海上防御力量锐减。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即位时,即颁布诏令,不仅禁止建造远洋海船,而且减少制造战船和武器,裁减海军。放弃海洋,使中国造船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据有关统计,永乐时建造的四百艘可以远涉风涛的舰船,到成化十年(1474)只剩一百四十艘,水师的战舰也大多破损,而且制式越来越小,不能远行海上。明世宗甚至下令:“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沿海各省地方政府也纷纷下禁令:“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捕获治之。”宋代时远洋海船已使用双桅,至明初郑和的宝船甚至出现九桅船,而明中后期竟然连双桅船都禁止制造。海防思想日趋保守、内向,中国的造船业严重地停滞和倒退。宋、元以来驰骋海洋的辉煌历史就此结束。

    海军的衰败,导致沿海的倭寇之患逐年加剧。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达到顶点,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都遭到严重骚扰。倭寇甚至攻占了许多州县,大肆烧杀抢掠。而明朝的海军几乎等于零,“十存一二,遇警以渔船充数。兵非素练,船非专业,畏敌如虎,望风逃窜”。明朝不重视海防,以及海军的衰弱,也直接影响到了清朝的海防政策。

    在长达四百年的闭关政策下,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强大的远洋舰队都瓦解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以向乾隆祝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勋爵携几百箱礼品来华,一来是要求自由通商,二来是打探中国海防虚实。通商的要求被断然拒绝,而探听军事情报却有了巨大的收获。勋爵心中已经得出结论:大清帝国的舰队和海防设施不堪一击。“(我国)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够摧毁中国的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像中国虎门那样的两个海防要塞,只需要六门舷侧炮就可以将它们摧毁”。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完全证实了马戛尔尼的预言。

    在那个炎热的夏季,大明帝国船队千帆如云的奇观慢慢消失在南方海域的海面上。华夏文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并没有借助这一系列盛大的远航创造出世界新秩序。之后,葡萄牙的海外扩张开始了,他们在宽阔自由的世界南方海域,开创了新的“炮舰秩序”。凭借着这种“炮舰秩序”,血腥的征服,葡萄牙海上帝国、西班牙帝国、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崛起了,美利坚帝国也得以缔造。这边在迅速茁壮发展的同时,地球另一边的庞大帝国却在慢慢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