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的军事制度(1/2)

    中国的军事制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方的常规军发展成为确立的制度之前。这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形成的最初阶段,奠定了这个帝国基础的人们经常发动残酷血腥的战争。那时的中国地域狭小,诸侯众多,名义上承认其中之一的最高地位,实际上当他们觉得自己羽翼丰满、力量强大时,就宣布独立,大兴反叛。诸侯之间也频繁交战,或是出于自卫,或是企图征服和吞并弱小者。最后,在一个被称为“中国的拿破仑”的天才诸侯带领下,他的王国陆续征服了所有对手,统一了他们的疆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秦朝,他也自封为统一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从那时起,战争体系就被确立,并导致了今天的中华帝国的建立。

    那些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基本上算是一个不好战的民族,在他们看来,只要一想到要在战场上与勇猛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中国人就总是退缩。这种认识真可谓是大错特错了。在历史上,也许除了英**队,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像中**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战争。在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曾发生过许多场战争,牺牲过数不清的生命。残忍而好战的部落需要征服;满是士兵尸骨的高山需要攀登;尽管面临饥饿的威胁,一望无边的平原仍需要占领。这些勇敢的中国人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踏着死亡之路,顽强地前进,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地域最为广阔的帝国之一。

    然而,中国士兵的优良素质并不仅仅体现在征服外族的战争中。在更为严酷的自卫战中,他们的勇气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个美丽国家肥沃的土地、阳光普照的平原和果实累累的山谷,常被住在北部和西部边疆的好战民族所觊觎。野蛮的鞑靼骑兵时常进犯中原,由此引发了许多场血腥的战争,但最终的结局总是入侵者遭到失败,灰溜溜地退回到自己的老窝。

    事实上,由于官员的**和皇帝的无能,这个国家的主权在历史上曾经数次丧失于外族人手中,但即便如此,这个民族的宽容特性仍在他们容纳征服者、并将征服者同化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现在的满族人所统治的清朝就是一个实例。大约3个世纪前,鞑靼人推翻了汉人的统治并从此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鞑靼士兵和从前一样驻防在各省省府,满族人在全部十八省中担任着政府和军队的重要职位,但现在没有人能觉察出汉、满这两个民族的差别。今天,征服了这个帝国的士兵们的子孙和被征服者的后代并肩而立,无论在服饰、语言、还是在思维模式上,他们都没有什么差别。

    从外表上讲,中国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他们显得并不威严,即使他们的个头很大,人们在看到他们时总免不了流露出一种半带鄙视和讥笑的神情。当官的没有教过他们如何使自己显得精明或表现出军人的气质。以西方人的观点看,他们从没受过任何值得称道的训练。中国的士兵没有被要求站直、挺胸,以充分利用父母赐予的每一英寸高度。他们不必去学走正步,这免去了他们精神上的折磨。对这块土地上的士兵而言,这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他们原本对左腿和右腿的概念就混淆不清。士兵们从来就没有受过正规的行军训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着装,在环境恶劣的道路上散漫地行军,而这样做并不会受到长官的干涉。

    士兵们很不讲卫生,这实在是一种令人作呕的习惯。对于下属的衣着及形象,当官的一般也不关心。士兵们对水和肥皂从来都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看上去肮脏而邋遢,就好像从来都是穿着军装睡觉,早上起床后,他们既不洗脸,也不把自己那皱皱巴巴、汗臭味十足的外衣换下。在南方的一些省份,士兵们是不穿鞋袜的,这更使他们丧失了军人的气质。当需要行军时,他们便穿上草鞋来保护自己的脚,而在平时,他们就简单地承袭了普通穷人的做法,穿着上天赐予的鞋——光着脚。

    中国人天生就很随和,即使是在成为士兵之后,这一天性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他们显得单纯又具孩子气,好像自己并不是被征召来替国家打仗的。下面这个情景并不让人觉得稀奇:一个执勤的卫兵以中国人习惯的方式蹲在地上,一群老百姓正聚在他身旁触摸他的步枪,他向人们解释着步枪的结构,还谦虚地暗示自己的枪并不比原始的矛枪高级多少。因为后者并不需要细心地保养,即使生了锈,使用起来也不会受多大影响。

    为士兵配备军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府从来就没有在这件事上伤过神,只是在前胸和后背上分别多一个大而显眼的“勇”字而已。如果哪个士兵想要掩饰自己的身份,他只须将军装反过来穿即可,这样,他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农民或工人。

    军装仅由一件紧身的上衣和一条裤子组成,它们都肥肥大大的,一点儿也不合身。中国人习惯席地而坐,并把下巴搁在膝盖上,这种姿势很不雅观,但裤子在设计时就是要让人们作出这样的姿势来。如果让英国人以这种姿势呆上十分钟,他们就会感到肌肉痉挛、内心疲劳,以至于身心都无法忍受,但是中国人却把它看作是一种极其舒服的休息方式。

    观看一队执行某种特殊任务的士兵行进,留意他们所配备的武器装备,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每个士兵都把枪扛在肩上,另外每人还配备了一把扇子。扇柄插在背后的衣服下,另一端伸出来,离耳朵很近,这样在行进中就不会给他带来不便。如果天热,他们就把扇子打开盖在头上,并用辫子将扇柄缠住,以便使扇子的位置固定,这样扇子就像屏障一样挡住了强烈的阳光。

    另一件几乎与扇子同样重要的东西是竹烟枪。一想到烟枪,他们就恨不得把背上的长枪扔掉,因为吸烟对这些人而言是一种享受。在长距离的行军途中,时不时地吸上几口旱烟,既可以缓解行军的劳累,又能够抑制饥饿引起的阵痛。为了不妨碍双手的自由活动,他们把烟枪水平地插在背后的腰带上。

    第三件重要的东西是雨伞。每个想体面一点儿的士兵都有一把伞。如果没有伞,作为军人的“勇”的品质就会受到质疑,旁观者也会感到他们没有尽其所能。注重实际的中国人并不认为一个士兵被雨水淋湿会提高自己的尊严亦或是表示他的高效率。虽说雨伞有几磅重,且制作粗糙,既不能插在背后,也不能别在腰带里,可他们仍旧毫不犹豫地把这多余的负担带在身边,因为万一在路上遇上雨,雨伞就能使他们免遭淋雨之苦。

    队伍就这样从我们面前过去了。士兵们满脸严肃,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然而,这些士兵正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受到严格训练、纪律严明的战士们的后代,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勇敢战斗,中国的疆土才一个省一个省地扩大,发展成今天世界上地域最为广阔的帝国之一。

    参军需要经过公开的考试,考察应试者对剑、盾和弓箭等武器的运用能力,还要对他们进行力量测试。下面就是一次很有趣的入伍考试。来到考试地点,我们看见许多人正在周围闲逛,等待着考官的到来。不一会儿,考官骑着一匹鬃毛蓬乱的小马来了,他的坐骑看起来好似从来就没有被修饰过。考官迈着大步走上前去,坐在事先为他预备好的座椅上。接着,一个应试者被一声宏亮的、命令式的喊声点到,站出来开始表演。

    这是一位身材魁梧、穿着普通蓝色棉上衣和肥大裤子的小伙子,他的面部流露出迟钝而沉重的表情。好脾气和愚钝好像是我们面前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激情,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一旦对手向其发动第一次进攻,他就会落荒而逃。他手持短剑和盾牌,另一个被指派充当对手的年轻人则站在他的对面。这个人所配备的剑比他的要长一些,但由于他多了一副盾牌,所以理应比对手占些便宜。一声令下之后,两个人都呈戒备姿式站立,转眼间应试者就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呆笨的表情从他脸上消失了,他的双眼炯炯有神,隐藏在迟钝外表下的郁积许久的火焰使他容光焕发,这个愣头愣脑、长得像头牛似的家伙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了一个初入道的武士。

    他的对手谨慎地向前迈出一步,向他猛刺一剑。他将身体微弯,从盾牌上方瞥见对手的举动,接着他紧张地一手持剑,另一手迅速地用盾牌挡住了那本要刺向自己身体的剑。在他的对手还没来得及缓过劲来之前,他就凶猛地回敬一剑,逼得对手全力闪躲。这时,两个人均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似乎都觉得这是一场必须全力以赴的比试。攻击和防守在高速转换着,尤其是应试者使用盾牌的敏捷身手,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这会儿盾牌还挡在身体的前方,下一刻又挡在了脚上,一会儿,盾牌挡在了他的侧面,转眼间又被举起护住头部。他前进攻击,只见迅速舞动的剑影。有时,他的剑猛刺出去,劈向对手,下一刻,又向上扫去。他们的身手实在是太矫健了,我们真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他好像完全忘却了这仅仅是一场模拟的比试,而将性命攸关的大事寄托在这种武器的运用上。这种表演有时让我们觉得滑稽,在我们看来,它更像是江湖艺人的把戏,而不太像是士兵的功夫。但别的旁观者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是一场精采的武术表演,并不时地对表演者矫健的身手报以一阵阵的喝彩。

    接下来的测试项目是射箭。小伙子手里拿着一把弓和三支箭,他必须射中大约五十码开外的目标。他很幸运地将三支箭都射中了靶心。如果射不中,他就算落选了,并被告知回去以后多加练习,待到武艺娴熟时再来报名。

    考官对他运用武器的能力感到满意,并对其进行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