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记者 > 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

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2/2)

,海山市偏远又很小,他们相信做起了《海山日报》,再怎么也不会给自己树起了“敌人”,否则他们是不会答应的。至于报酬,这些新闻大腕一律婉拒,其实即使周望斗胆开出自己认为的高薪,在人家看来可能也就是九牛一毛,周望只能用小米、杂豆、大红枣、滋补枸杞等这些土特产回报,这其中还充满着友谊和温馨。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周望都要将报社内部试刊的报纸通过网络发给这些专家,而次日上午,只要一打开电脑便能看到专家对报纸的评论和建议。看这些邮件发送的时间,大多是凌晨发过来的,可想而知是人家在繁忙的工作后,牺牲了休息时间用来认真阅读和评论的,在查看邮件的同时,周望内心里不由得为这些专家们的敬业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每当看完专家的意见收集起几个问题后,他都要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评稿会,逐门别类地和编辑记者交流经验、整改问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对于顾问们针对版式陈旧落后体现不出时代风格的普遍意见,周望找来国内的一些主流报纸进行参考比较,还弄到几份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地的中文报纸研究,力求使自己的报纸做到既要具有党报的鲜明特色,又要与生活报完美结合。周望和编辑及美编们集思广益,先后设计了二十多种版式,有横排的、竖排的,也有横竖结合排列的;一个整版上有分设多个板块的,也有完全是大板块的;有整版字体统一的,也有同一个版上变化十余种字体的;有标题加边框或底纹的,也有标题镂空倾斜的……最后顾问们一致赞同和肯定的是,用“浓又黑”的大号标题吸引眼球,文章字体略有变化符合阅读习惯,整个版式简洁明快,令读者的心理甚至生理都感到舒适。像任何一份新报都要在创刊号上发创刊词一样,周望亲自“操刀”为《第一声问候》撰写了不到八百字的创刊词,其标题便是“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文章中摒弃大而空的套话,用优美的抒情语言和充满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报社全体同仁的心声。

    亲爱的读者:

    伴随着东方的第一道霞光,改版后的我将每天准时在第一时间问候您了。很荣幸,几十年来,我得到您的宝贵支持与关爱。今后我更加期盼您像以往一样的关注和青睐。

    以“权威”为己任的我想给您更可信赖的信息、更从容淡定的生活。每时每刻,我要求自己竭尽所能,为您确定每一条消息的真实与可靠,还将保持冷静、客观、公正和理性,为您还新闻事件本来的面目。为此,我慎重承诺,永不失去对善良的赞许、对罪恶的憎恶、对贫穷与不幸的同情、对人间真挚情感的珍惜和关注。

    瘦身、分叠、变字体,这只是我形式的改变;加厚、彩印、分时段发行也是一种创新的平台,我更重要的努力是,睁大“每天第一眼”,做那双为您发掘美好生活的眼睛。用新的栏目和新的写法传递出新内容、新观点、新理念,不仅让您了解我们海山,还要您走遍大江南北,帮您打开世界的窗户。

    我愿做您的真诚朋友:当您需要吸收知识的养分,想要倾诉您的困惑和苦恼,我会及时出现在您的身边,为您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我愿做您生活的顾问:当您想要品一瓶甘醇的美酒,做一次舒适的旅行,换一身时尚的装扮,办一场浪漫的聚会,我都会在您身旁效劳,乐此不疲……

    我知道,改变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甚至会叫您感到一些不满意,所以我也期待着,您能给予我鼓励和鞭策,指出我的不足,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因为您的信任和鼓舞将是我成长的永恒动力和生命的不竭源泉。

    此时,我想起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的、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话语: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是的,新闻会过时,油墨会模糊,纸张会变旧,甚至生命也会消逝,只有真实和真诚连接着心灵的永恒。我愿用我的真实送给每一位读者比世界的分量还重的幸福。

    衷心祝愿永远快乐的您,在身心健康和阖家幸福中关注着我,评述着我,您这个“老树发新芽”的朋友!

    10月18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广告推动下,在报社全体同仁摩拳擦掌和读者的殷殷期盼中,像一个怀胎数月待产已久的准妈妈生下的足月的婴儿呱呱坠地,《第一声问候》终于面世了!这个日子不是报社特意选择的,而是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新闻事件决定了该报在这天创刊,为了这个事件,周望和他的顾问们一直在等待着,甚至错过了国庆节这个喜庆的创刊日子。

    《第一声问候》开始内部试刊时,左韵到市委开会听组织部的一位干事说,市委正在酝酿邀请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并以此作为一项推进党内民主和加大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凭着记者的敏感,她认为这条信息重大,回到报社后立即给周望做了专题汇报。在左韵的心里,周望还是过去的那个周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她发现周望只是比过去更加成熟。看着周望和报社一天天的变化,左韵的心情十分灿烂。

    周望很快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那里得到证实,这个信息属实。部长告诉他说,这是尚书记提出来的,只要是**正式党员,携带党员证、党费缴纳证和所在单位、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介绍信,便可以到市委办公室或者市委组织部登记,根据每次会议五到十人的列席指标,依序便可参加市委常委会,这其中包括研究人事任免事项,如果有时间的话,列席的人员甚至可在会议上发言,以普通党员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个重大举措,表明市委领导发出了一个强力信号,力图以一个民主、透明、科学、开放的政党形象赢得大家的信赖。如果这样的独家报道在改版后的创刊号上发出,那会给报纸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啊。周望激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策划班子的顾问们一说,大家都认为是好主意,于是推迟了原定的国庆节发刊的计划,暗中等待着这一事件的发生。

    10月17日上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海山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的问题。像往常一样,常委扩大会扩大到一些县区领导和市直部门的领导,与会人数较多,大家没怎么注意到会场的后排还坐着八位来自方方面面的普通**员。

    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到下午时,计划、工业、煤炭、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领导都围绕主题依次发言,临到结束,主持会议的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平安请市委书记尚进讲话。书记在常委会上进行总结性讲话,早已是各级同类会议的惯例了。大家铺开笔记本,拧开笔帽,凝神贯注地准备做好记录。“同志们,在我讲话前,先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请同志们往后排看,这八位同志是我们这次常委扩大会议的列席代表,他们都是各条战线上工作的普通**员。你们自己做一个介绍吧!”那些人听市委书记这样一说,便都站了起来,惟一的那位女同志脸庞红扑扑的,显得很腼腆,这些代表们多是在惶恐不安中介绍完自己。他们的职业真是五花八门,有机关干部,城郊农民,修汽车的私企老板,幼儿园老师,特别是那位开洗浴城的老板高强原来还是市橡胶厂的下岗职工。

    “大家请坐!”看他们介绍完毕后仍发怔地站立在那里,尚进微笑着请他们落座。“同志们,邀请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是经市委慎重研究、决定推出的一项新制度。其实,党章早就赋予普通党员这样的权利和使命,**员有权利向各级党组织直至党中央反映问题。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党每当遇到重大问题,不说党内讨论了,连各个民主党派、党中央都要请来共商大事,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所以,市委推行的普通党员列席会议制度是我们推行党内民主、广泛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保留。今后,除非涉及党内机密和按级别传达的会议外,其它的常委会一律可以邀请普通党员列席,而且还要聆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关于今天的议题,请你们列席人员选一名代表发言。”

    “那我来说几句吧!”在列席人员的一致推荐下,洗浴城老板高强满脸不自在的神情说道:“我是1968年在部队上加入中国**的党员,退伍后分配到原市橡胶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现在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各位领导谈一谈因资源乱开发所带来恶劣环境的事情。九十年代初我从工厂下岗后,先后开过自行车修理铺,经营过小食堂,等到有了点积蓄,便在县政府和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号召下,和一些亲戚朋友凑了几万块,在青坪县郊区以‘四荒地’的名义购买了大约一千余亩的两座山头,当时的价格十分便宜,每亩才十一元,原打算按照‘五子登科’的治理办法,头顶造林戴绿帽,中间系上草灌带,缓坡兴修宽梯田,沙棘最后锁峁边,沟道打坝拦泥沙,等荒山全部得到治理后再建起一个苹果园,其余的坡耕地全部种植牧草,养羊养牛,发展畜牧业。可我们真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没白没黑地大干了两年,可山还是荒山,地还是荒地。后来,当地经济发展了,到处开始盖起大楼,修街道,需要建筑材料。可巧这两座山,一座是石山,一座是土山,我们就地取材办起了一个石板厂,一个砖瓦厂,只几年功夫钱就赚了不少,等到两座大山掏成了蜂窝后,我们一拍屁股走了,却给当地祖祖辈辈还生活在那里的老乡们带来了祸患,想起来真是愧疚啊!我说的这个事例,大概就是领导们说的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吧。电视里说,如今我们海山市找到好多的资源,可再多的资源也有挖完的时候,如果挖的时候不考虑以后的事情,现在的领导走了,我们这代人死了,那后人们咋办?不是有句话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吗?不考虑后果的乱挖一通,岂不成‘利在当代,害在千秋’了!”

    “说得好!”尚进赞许地说着,带头鼓起掌。“哗啦啦”的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次常委扩大会只有海山日报一家媒体参加,他们精心选派了八名精兵强将,这还不算正式参加会议的周望。整个采访由余震坐镇指挥,负责前方采访的执行总编左韵事前给大家进行了严格的分工。会后,所有记者编辑立即进入岗位,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赶回到报社,大家连饭都顾不上吃,立即进行讨论,确定每篇稿子的角度,力使内容既相关联又不重复。周望和余震坐在办公室里一遍遍地看着交上来的稿子,直到深夜才最终确定稿件。

    《第一声问候》一上市就令读者耳目一新。远远地就可以闻到报纸散发出的油墨的清香,拿到报纸一看,是非常独特的那种瘦报,“H”型的人性化版式设计体现出“中路出彩,两翼齐飞,当家花旦稳坐包厢”的特点。以头版为例,左上角是国内、省内的重要新闻,中间位置既有发刊词,也有配发的一张由本报记者拍摄的大照片,画面反映的是一个花甲农民蹲在南瓜地里满脸愁云显得十分无奈,下面的标题“污水浇出烂南瓜”,一目了然地点破了主题,在倒头条位置刊发的是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的本·拉登的消息。头版最下面的黑体写了十四个大字:群众利益无小事,党报和您心连心,紧接着公布的是两个免费热线新闻电话号码。其它部分加边框排列了三条新闻的黑体标题:我市明年将新增两万就业岗位。市政府将拿出一千万用于冬季取暖补贴。石寨清河水库成为“天鹅湖”(组图)。这三篇新闻的内容都在二版和三版。当然,头条中所谓最好的包厢位置,是留给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报道,这个不足千字的消息打破了以往会议报道的惯例,又浓又黑的特大号标题是“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将成为制度”,副题是“市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我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切莫利在当代,害在千秋——一位普通党员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道出的心声”安排到二版,在这篇足有半版的长篇通讯里,写作风格一改过去那种文章结构呆板、叙述语言生硬的传统模式,把市委常委会议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早上一上班,报社刚刚公布的两条新闻热线,不,几乎所有办公室里的电话都接二连三地不断响起,不久便被打爆了。

    周望无暇顾及这些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而是很冷静地处理着马上要付印的《海山日报》。一张老报应该和新报互动起来,刚刚出现的好局面应该说只是取得成功的一半,必须要使今天出版的正报绝对不能出任何纰漏。鉴于和《问候》的发行渠道一致,读者也基本相同,故“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研讨海山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头条稿子不再需要进行长篇叙述,要突出主题,简洁明快,这正好符合了正报改革要从要闻版入手,大刀阔斧地改革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使其版面安排和字数达到要求。倒是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党内民主新风扑面来》就“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这一新闻事件配发的评论观点突出,言简意骇,加上**字排列,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头条的大部分位置被提前准备好的“海山三变——我市经济开始跳跃式发展述评”所占。看到还有一条“海山酒厂产销两旺”的稿子,周望便和韩水平商量,这种没有时效性的文章最好撤了,换上新华社凌晨发出的两条国际油价出现暴涨和世界银行加大环境保护贷款项目的消息。韩知道这些消息是周望刚从网上看到的,便悻悻地说着“好的,好的”,心里带着愤懑,脸色自然也不正常,虽有情绪,他还是手忙脚乱地撤换了稿子。不过在内心里他不得不承认,今日上市的“两报”,正报头版作足了时政要闻、深度经济报道,《第一声问候》头版以大标题、大照片报道焦点事件,关注百姓民生,无论版式还是稿件质量,即使是和省级媒体相比也绝对属于一流。这个版绝对会荣膺本年度全省好新闻奖的最佳版面奖。

    两个小时后街头零售传来消息,上市的二千份报纸已经销售一空。党报进报亭就算是新鲜事了,而且仅仅在两个小时里,人口不足百万的海山城竟销售出二千份报纸,这件事情本身已是石破天惊的新闻。

    到了正午时分,网络中心发布了消息,据统计,海山新闻网当天的点击量已超过了四万三千人次,“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将成为制度”一稿的跟帖数达到一千二百多条,同时,包括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在内的知名门户网站和人民、新华等媒体网站以及至少数十个其它网站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转载。目前,点击量仍在持续攀高。

    同样,这期报纸得到了远在全国各地的报社策划班子的一致好评,晚上,周望冷静地坐在电脑前给顾问们逐一回复邮件,恳请他们再出谋划策。

    次日,《第一声问候》头版头条刊发的是“市民有话您就说,评评哪个部门作风好——我市将举行万人行风评议活动,五十六个部门接受群众‘说三道四’,”二条是“消费者何时才能改变‘冤大头’命运”,说的是房地产建筑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把劣质楼盘转嫁给购房百姓。接着头版转二版的是来自农村一线的报道“金秋时节走农家”。而一张大照片“宠物尸体哪去了?”呈现的是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区里,两只毛茸茸的小狗的尸体躺在街道上的特写。在倒头条位置是海山市民评述“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机关干部、一般市民对昨天报道的看法,可以看出,讨论相当激烈,也有人问出如果普通党员参加研究人事的常委会,会不会涉及到泄漏会议内容甚至涉及到机密的问题。在随后的跟踪报道里,接受专访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谈及这个问题时幽默地说,对于提拔任用干部这一敏感话题,与其让地下组织部长们发布小道消息,还不如叫我们的党员在不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发布大道消息,何况,我们提拔使用的干部最后都要在媒体正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呢!

    一报两编两印、两种风格、两次发行的做法,赢得了读者的厚爱。很快,《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主流报纸,别说机关干部、职业人员,就连街头许多小手工从业者,开门市的、卖水果的、钉鞋的、拉车的见了《第一声问候》也互相抢夺着“问候”,竞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