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记者 > 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

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1/2)

    周望长期从事的主业是电视新闻报道,但他更喜欢纸质新闻的写作,他认为电视是视觉艺术,电视新闻必须用画面产生的冲击力感染观众,可在多数时候很难寻找到有这样冲击力的画面;而报纸则不同,只要新闻有由头、视角好,记者便用一支笔就可在白纸上自由驰骋,报道事件,剖析问题,发表评述,这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更是有益。以前,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了不少深度报道的稿子,如果真要按影响力大小来划分的话,这些稿子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发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的。

    担任党报总编后,几个月来周望广泛考察、认真研究,对于像《海山日报》这类地方党报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思考得越加成熟。首先,报纸的定位便是这张报纸的名片,而党报也需要这样的名片。比如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用一句话表达的定位是“用事实说话”,而《东方时空》是“电视新闻杂志”,著名的《南方都市报》是以“传播消息,提供资讯,主打经济,引导消费,服务生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为自己定位的,即使是一些省城的党报比如《南京日报》、《四川日报》等,也明确找到各自的定位。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党报应该成为党和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最直接面对老百姓生活的,是每天最早和老百姓见面的,所以,“第一声问候”几个字豁然跃进他的大脑时,他为这既是报纸的定位也可以作为专刊名字而感到喜悦和高兴。至于作为一份地方性具有党报性质的报纸究竟该怎么办,他继续思索着。一般来说,因为财力及信息资源有限,大多数地市级报纸在基本版数和信息资源方面不可能与省级媒体比肩,所以要“薄报厚办”,追求新闻的必读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强化本地特色、拓展新闻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用亲和力凸现阵地优势。同时,还要树立“小报大办”理念,既要彰显区域特色,又要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地方性报纸实现两个结合:一是选稿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的结合;二是外派记者采访实现影响力的扩张与外地媒体构建新闻联动平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的结合。更要重视为读者办报、坚持开门办报、热线先行的原则,广泛挖掘新闻源。当然,这些举措都只能在解决了体制弊端之后才能实行。要解决长期以来遗留的体制问题,就必须把党报也推向市场,简而言之实行“四全机制”,即经济上完全独立,经营上完全自主,用工上全员聘用,分配上全额浮动,而要实现“四全机制”,必须有一块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试验田”,这便是他心目中隶属于日报社、具有晚报性质的报纸,也是实现扩版目的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周望的设想得到了省上有关部门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省上在同意海山日报社扩版的同时,还把他们报社定为省新闻出版局报业改革的试点单位,将会在多个方面得到全力扶持。根据批复的方案,《海山日报》前四个版继续保留现有的版面设置和特色,以A1、A2、A3、A4版号出现,而后面的十二个版则分别用B1、B2、B3、B4、C1、C2、C3、C4和D1、D2、D3、D4版号出现,围绕着和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如公共安全与健康、物价、教育、科技、生态和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故事等两个层次,分为时政、社会、娱乐和综合四大板块,A、B、C、D每叠报都有一个“小头版”和头条,如《人民日报》第五版的“视点新闻”那样的深度报道作为“头版”。A版报纸继续以《海山日报》的报头出现,后三叠报纸以《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的面孔出现,既然属于报中报,《第一声问候》也要出现《海山日报》字样,但两刊的联系紧密,两报统一进行征订而在出报时间上有所不同。《第一声问候》具有晨报性质,所以每天清晨开印,早晨首先发送上市,即使是机关单位也将在上班前走进办公室。“晨报”发送后正刊开始截稿印刷,这样可以补遗深夜至凌晨突发新闻的空缺。这套改版发行办法,目前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而省新闻出版局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力图通过《海山日报》的改革,给党报找到一条既具有鲜明党报特色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一枝独秀的双赢之路。

    报业改革就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从体制设置上来说,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设置,行政上全部服从社委会的领导,正刊在基本维持原有模式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半人员,全部充实到晨报的采编和经营队伍中。《第一声问候》设立三个中心,即新闻采编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报社经营中心,采编中心下设记者部、编报部、综合部,管理全体编采人员,负责报纸所有稿件的采编及筛选,对工作人员进行效能和绩能考核,实行工资保底和奖金上不封顶的考分制,切实把考分和工资挂钩;网络信息中心创建“海山新闻网”,作为接收外埠新闻和发送本地新闻的平台,主要下载国际、国内和外埠新闻稿件,每天更新和发布本报所有稿件以及进行选题策划,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经营中心顾名思义,下设广告部、发行部、图片社和机动部,全面负责报社所有的经营活动。另外,设置了财务总监和报纸总监,两总监直接对周望负责。

    报业大战,说到底是人才的大战。而人才战略中,管理人才是更为重要的人才。周望知道,报社从业人员在总体上来说素质不错,要比电视台记者高许多,通过报社内部新的调整、培训,加上部分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完全可以实现选聘一流的优秀的编辑、记者。而对于优秀管理人才,周望也成竹在胸早有打算。正报交给韩水平继续负责,暂时是要他维持目前的局面,但肯定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大的变革,绝对不能四平八稳、依然如旧的样子。就目前而言,正报首先要切实转变办报作风,努力实现“三贴近”,在传媒思路上进行大胆的变革,把长期形成的通知式新闻内容变为读者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头版一定要体现出“领导形象平民化,中心工作新闻化,百姓大事重点化”三个原则,图片报道上,把领导报出个性,多用大幅照片和特写等等。当然这种变革需要一个时间表,需要一到两年的过程。

    作为报中报的《第一声问候》是海山日报社新闻改革的试验田,是实现“四全机制”的地方,必须要由年富力强、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精、尖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在现有的人员中,怎么说来总编是非余震莫属,凭借着周望对余震人品和水平的了解,他一定能挑起这副“试验田”的重担。而执行总编应该由头脑清晰、工作有魄力、出手利落、文笔干练、特别擅长深度报道的既大胆又细腻的女记者左韵担任最为合适。办公室主任沈太平出任了报纸总监,统管报纸质量、稿件投诉、协调部门关系等,至于财务总监的责任更为重大,周望是从会计事务所聘请来的,正刊和专刊除了广告合一外,其余财务相对独立,但所有涉及财务事宜都归总监全权负责。

    报社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力度可谓空前绝后。可行家感到蹊跷的是,设立的三个中心主任,不仅行政级别和待遇显然高于其他部门主任,而且明显属于多余的环节,一点儿也不符合新闻媒体需要快捷、新颖、程序简化、直通车的特点,特别是这三个主任都是担任过报社部主任、属于提拔对象而一直未提拔的保守型人士。他们在报社是有些影响力的,但习惯于用传统思维办报,属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无能力进取的人,要说难听的话,他们这些人可以说是改革的绊脚石。这场很有前瞻性的改革,竟然使用这么几个顽固分子进入主任序列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当人事方案一宣布,好似给热血沸腾的大家当头浇了冷水,许多人像是一个个泄气的皮球,有些透心凉了。

    在改革总结会上,周望豪情满怀地讲道,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范例,不是仅仅砸碎了旧的体制和制度就算万事大吉,而是给所有的人,包括被改下来的对象寻找到一条生存的出路。改革的过程是残忍的,但改革的归宿是应该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其表现应该是温馨和人性化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改革才算是取得了成功。报社的改革绝对不能脱离实际,要让人们都寻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和生存的出路……听起来,他的讲话好像是有所指,因为人们看到连那个被开除的李华强,都给与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闯荡社会的丰富经验的高度评价,在这次招聘中李华强也争取到新闻采编中心综合部主任的职位,综合部是文化、卫生、体育和娱乐新闻的部门,这很适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是谈起体育如数家珍的李华强,这样的安排真是人尽其用。如果把报社改革比作是下象棋,那大多数人只能看到棋子落地后的一两招,属于那种只要把当头炮打过去,再不管对方是否暗藏“马踩车”杀机招数的人。可周望面对这盘棋,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获得全局的最终胜利。面对这几个保守甚至还有一定实力的老主任,这也是权宜之计。改革的同时必须要维护稳定的局面,使用这样的策略,把这些人明升暗降不就是为了稳定吗。同时,这样的运行体制也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周望的良苦用心等到工作开始运行后,大家方才体会得到。大家敏感地发现,在具体管理细则里,三个中心下面的主任既对中心主任负责,又对总编辑负责,比如发稿的事情,连一般编辑记者,都有权利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直接对总编、或者可以说对周望负责。编辑记者可以面对已被主任“枪毙”而自己感觉重要的稿件,采取直取越过部主任、采编中心主任甚至执行总编辑的非常规措施,发到由周望、余震和左韵等人才可以打开的信息库里,只要在每天凌晨报纸截稿前发过去的稿子,值班的老总们一定能看到并决定其取舍。当然,直通车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记者的稿子发进来以后,如何再被枪毙了,要扣记者最高的1000分;而稿子如被使用的话,要扣枪毙此稿的记者部主任、中心主任等人500分,因此,这不是新闻稿,而是一颗肯定能踩响的“地雷”,只是不知道踩响后会把谁给炸了。

    稳住了保守派,聘任了闹事人,便稳定了报社欣欣向荣大好的改革局面,这一点周望是深有体会。海山日报社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无论从大楼还是办公设施还算比较精良,特别是编采系统刚刚更新,完全符合改版后的要求,只有印刷设备明显老化,与晨报的多种要求很不适应,是制约报纸实现高效、快捷的“瓶颈”。在上报改革的同时,周望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引进一台德国生产的激光照排印刷机。他从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看到,这种机器最便宜的也需要千万元之巨。钱从哪里来,的确令他感到十分头疼。到任后,财政局已给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扩版的前期投入,到了扩版招聘人员、建设网站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又指示财政局给安排了二百五十万元的专项经费。目前已探明多种矿藏储量的海山市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地方财政对于报社改革已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为省上新闻改革的试点,周望找到省里的相关部门,可毕竟是对应的文化口,相对都比较贫穷,他们可以给政策,给优惠条件,但就是没有现金。后来,还是省城实力强大的晚报社看在行业和平素关系不错的份上,一次性给海山报社无限期地借了二百万元,但将所有到账资金搂起来一算,还整整短缺七百二十万元。改革动员会后,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改革方案,而周望的心思全部在筹措资金上,他独坐在办公室里经常是心烦意乱。那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外省一个县为给农民获取一笔贴息贷款用于春耕生产,县政府把刚刚落成的大楼抵押给银行,此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多数人认为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政府大楼属于国有资产,不应该作为抵押物;而银行是相信政府的,但作为发放贷款的金融部门,不能在产权和贷款收益人不符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样的讨论周望无暇参加,倒是大楼抵押贷款的举措给了他启示。海山日报社大楼虽说有些陈旧,可大楼面积大,地理位置优越,起码价值在两三千万。他把贷款的想法一说出,下面传出了一片反对的声音,都是来自那几个以保守派为自豪的老主任的叫嚣,他们说如果报社改革要真的失败的话,把大楼抵押出去岂不是断了大家的后路,不如就这样四平八稳地继续下去,再看看全国各地哪个党报不是这个样子,只要有党在,就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像**同志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周望知道这些人习惯了安逸的工作节奏,在养尊处优里丧失了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他们畏惧改革,反对改革,都是有自己的功利目的性的。作为一种势力,这些人必须要妥善安抚。于是,想出了设立中心主任、提高级别的高招。果然,他们当了主任后,对于抵押贷款一事再也不提及,甚至是充耳不闻了。

    《海山日报》开始接二连三地刊发整版广告,预告《第一声问候》即将上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德国生产的印刷机也安装调试完毕。报社在市容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置了几十个附有《第一声问候》醒目标志的街头售报亭,这些造型独特的亭子粉刷一新,亭亭玉立地等待着报纸的早日到来。《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已万事俱备只欠出刊了,编辑们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记者们马不停蹄地到处采访,兢兢业业地编写出大量质量上乘、主题鲜明的稿件。这些稿件都进入到电脑编辑流程里,作为内部交流的报纸也不时印出,分发到各个部门进行点评,而充满民主气氛的点评意见都张贴在楼道里,供大家学习交流,进行着大战前的练兵和部门之间的磨合。周望一一翻阅,看着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子角度新颖、水平颇高,感到很欣慰,更对未来的报纸充满信心。他只要有时间便参加到各个部门举行的各种观摩会、研讨会里,也更是乐意大家提问题共同探讨。在采编中心的一次会议上,刚从传媒大学毕业的小高向他提出一个什么是好新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体会颇深地说:“我对于好新闻的理解是:叫读者阅读它,令读者关注它,这才是真正的好新闻。所以,我提议,等我们的报纸正式发刊后,在评判是否属于好稿时,应该把读者的意见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衡量。”

    练兵又快进行了两月,采编回来的稿件堆积如山,一些时效性很强、质量颇优的稿件只能先提供给正报那边使用,否则会夭折的,而大量的稿件都在《第一声问候》积压着,大家心里很是着急,究竟创刊号何时发出,等快到了国庆节,大家想该是时候了,因为按照惯例国庆节是机关单位最喜庆的日子,哪座大楼竣工,哪条公路修通,都要选择这个好日子。有报道说,一个市的防洪大堤出了问题,在人民解放军的舍身保护下,终于使抗洪抢险取得了胜利,就为了要在国庆节这天宣布这个消息,抗洪指挥部硬是叫数千名解放军官兵在大堤上顶着火红的太阳和蚊子的叮咬,多住了两天。眼看国庆节已到,报社仍然无动于衷,使大家更感到报纸创刊的神秘。

    报社新组建的策划班子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如果一炮打不响,则意味着这个产品的前途渺茫。同样,一份新型的报纸如果还没有形成自己准确的定位和风格就盲目地推出的话,瞬间就可能会被多如牛毛的媒体淹没,再要崭露头角更是无望的事情。周望很早的时候就相信好的新闻都是“做”出来的,“做”是成功媒体的真理所在,而这里说的“做”不是作假,是一种高级策划。过去,在新闻教科书上经常说报纸等新闻媒介是一个政党和阶级的工具,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报纸及一切媒介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应该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既然是商品,从产品质量、包装装潢、广告宣传到批发、零售式的营销措施,缺一不可。为了把《第一声问候》这个商品做起来,周望苦口婆心地托关系,终于聘请到省内外的几位著名专家,其中有专门从事新闻研究的研究所学者,有大学资深传媒专业的老师,还有从事新闻实践的高层成功人士以及京城媒体策划公司的高手。这些年来,周望和全国许多著名媒体都有交往,人家之所以答应受邀也是看在他个人感情的面子上,才在百忙里做起这个顾问。对于其中的那两个成功媒体的高层人员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