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拥挤的空间(1/2)

    在高校毕业生这一中间阶层的后备大军不断膨胀的同时,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已经凸显。

    高校自1999年大幅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2003年毕业,2003年是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也是就业高压年。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偏偏又遇到上天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的肆虐令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社会调查所对此进行了调查,上述数据,来自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东民、王星所:《直面大学生就业——对200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0%左右,而且是比一个月前已经上升了约15个百分点之后的结果。其中,研究生的签约率为80%左右,本科生的签约率为60%左右,专科(高职)生的签约率为30%。2003年的大学生毕业总人数是212万;也就是说,当年6月全国还有100万左右的学生尚未落实工作。调查显示,16%的应届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31%的毕业生表示他们对找到的工作并不十分满意;只有13%的毕业生对他们所找的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1996~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而2003年7月的毕业生签约率只有50%。事实上,如果再相较于此前数十年的国家包分配制度——就业率近100%,这个数字或许是50年来最低的。虽然影响2003年就业形势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天灾,扩招后果凸显,大学教育与市场不协调,一些就业制度障碍,个人原因等等,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004年的形势继续严峻,到了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要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67万考研大军再创历史新高,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达到37∶1……在这些创纪录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见《338万学生如何就业》,载中国新闻网(chinanewscn/news/2005/2005-01-14/26/528181shtml)。针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教育部部长在2005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头等大事,提出了各种解决途径和办法。参见周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7846htm)。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专家们开出了各种药方,并特别强调要大学生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不容置疑,有些大学生存在自视甚高、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经过了多年持续的就业难,大学生的心态已经比较实际了。比如,高校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已经占到了409%。参见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8日第8版。曾经有一篇模仿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人才市场的停车场里,横七竖八停着各处来的自行车、助动车。排队的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把门口塞得很满。厚厚的履历表用各色的夹子夹着,一捆一捆地,填没了这只手和那只手之间的空隙。

    这些毕业生大清早骑自行车出来,穿越了半个城市,到了人才市场,早饭也不吃,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重点本科1500,普通本科1200,大专不要。”招聘单位的(PR)公关小姐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毕业生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说IT年薪6万么?”

    “7万也招过,不要说6万。”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还是不要干的好,我们回去呆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小姐冷笑着,“你们不干,人家就关门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