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冲突与变数 > 中间阶层分析起点的思考

中间阶层分析起点的思考(2/2)

值观念上,具有更多的弹性和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调节寻找出自己的价值平衡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能随意地支配他人的命运,也不会完全受制于人。受到伤害时,或者认为受到社会不公时,有进行申诉、寻求解决的意识和能力。等等。用最通俗(当然并不准确)的话来概括,社会上层可以“为所欲为”,社会基层只能“听天由命”,而中间阶层则能够做到“独善其身”。

    这种中间阶层的内涵与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有相容的地方。赖特认为中间阶层在生产关系中具有职能的双重性。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依靠资本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价值;工人阶级出卖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被资产阶级所剥夺,只得到维持基本生存需要或维持再生产的生活报酬。而中间阶层不拥有生产资料,也不用付出工人阶级那样的劳动,但他们依靠特有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权,对生产资料和劳动都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这样,中间阶层既执行资本增值的职能——资本家的职能,又执行社会生产——工人阶级的职能。从而,中间阶层在生产关系上处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中间”位置,并占据了社会结构的中间地位。Eric Wright: Class , Crisis and the States, London: New Left, 1978.但这种观点仅仅将中间阶层的相对独立性归结到生产资料关系中,没有突破传统阶级理论框架,在解释当前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社会现实中,很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或帮助。

    本文的相对自主性是从社会控制能力着手的,使人联想到社会分层中“权力分层模式”。在韦伯的阶层划分思想中,政治权力成为多元界定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而米尔斯和达伦多夫更是直接提出了权力分层模式,认为社会分层源于社会结构不平等和权力强制。比如,米尔斯在《权力精英》(Power Elite)中对功能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社会报酬并不能解释社会分层,权力才是社会分层的决定因素,社会分层是拥有权力的统治者群体强加给没有权力的被统治者群体的一种社会秩序。但本研究的用意并不在于此。首先,权力分层模式主要分析的是社会分层的根源,而本文的内涵界定则分析了社会分层的结果(或效果)。其次,权力分层模式中“权力”明确所指的是政治权力,而相对自主性所涉及的社会控制力则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地位,根植于多种社会因素。

    中间阶层相对自主性的基础来自“相对独立的社会资源获得能力”。这种能力处于社会中等水平,既有上限,也有底限。超过了上限,就会向上流动成为社会上层;降到了底限,就向下流动到了社会下层。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①“资源”是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多元化的价值内容。所以,虽然经济性的资源是资源的首要内容,但它仍然不等同于资产、财产或收入等经济性内容,它还包含政治性的资源(如竞争选举)、社会性的资源(如社会信用)和文化性的资源(如教育)等。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种资源的获得可以提高中间阶层在社会群体竞争中的谈判能力、政治能动性。即使经济性的资源获得能力不高,如果其他方面的资源获得能力较高,也可以融入中间阶层的行列,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样,如果仅仅一方面的社会资源获得能力较大,而其他方面十分欠缺,那么他的中间阶层地位可能会受到质疑。

    ②“能力”是一种获得社会资源的潜在可能,不完全等同于实际获得的资源数量。中间阶层具有了获得一定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相当于他跨入了中间阶层的层次。即使他实际的社会资源拥有量并不高,但这往往只是个时间问题。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因为中间阶层的个体需要一个成长、积累的历程。在判断成年个体的阶层归属的时候,能力素质往往比实际的资源拥有量更有概括性。比如,一个苦读多年的医学博士生,在获得执业资格并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经济上可能很窘迫,但很少有人会把他作为社会底层看待,因为人们相信他有足够的资源获得能力,只不过还没有发挥出来。又如,一无所长的街头流浪者拣到相当于中等收入者一年的一笔钱,获得了较高的资源,但并不表示他的资源获得能力获得了提高,人们也难以认同他一夜之间跨越了中间阶层。

    这样,摆脱了对前文所述纷繁复杂的中间阶层界定方法的困扰,使得中间阶层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群体的拼凑或大杂烩,而是在相互联系中成为一个有研究意义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