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量化的误区(2/2)



    一般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

    体力劳动工人和个体经营人员

    临时工、失业、待业人员5

    4

    3

    2

    1

    数量上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最直观的中间阶层发展现状,解决“有多少中间阶层”的问题。同时,这种量化研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和误区。

    当前许多研究者倾向于从财产和收入拥有的量化上进行界定,无论是臆测一个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作为界定标准,都存在很多争议,甚至毫无道理。比如,“6万元中产”的说法就缺乏令人信服的设定依据,引发了许多质疑。在不同国家之间、国内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阶段,收入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收入水平在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很难进行直接比较。比如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如果升值一倍,以美元计算的国内个人财产拥有量升值一倍,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绝对财产一夜之间真的升值了一倍、个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倍,更不意味着中间阶层的数量大幅增长。

    而且,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个人财产的拥有量是不透明的,个人财产形式和来源渠道复杂,不存在一个有公信力的个人财产评价体系。至少表面的工资收入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财产拥有量,更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资源拥有量。

    即使使用其他方面的标准、或多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研究,也很难摆脱标准本身的臆测性。比如,在上述一个量化界定的例子中,将大学本科及以上定义为5分,将小学及以下定为1分,等等,并没有确切的依据。而且,学历水平的低分与收入上的高分并不能简单中和。另外,量化的指标缺乏弹性,只适合于某种特定的发展时期,不能适应中间阶层自身的不断演化。为了中间阶层的量化指标能够被接受,就需要不断的去调整这些特定的数字。

    综上所述,对中间阶层的界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阶级划分约束,具体指标实现了多元化,并在中间阶层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不断调整。在看待中间阶层界定标准的问题上,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并在具体指标上存在争议。同时,许多研究者在中间阶层最终指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并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比如,不再将中间阶层简单看做“中等收入者”,而是看做在综合指标意义上的社会中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