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莞谋变(2/2)

题,这些问题也都很“迫切”,诸如土地消耗大、能耗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等。东莞的外源型经济绝大多数是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下游和末端,且社会生产以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为主,当东莞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这种发展模式所释放的增长能量将接近极限,继续沿袭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带来并且已经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东莞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指的是从物业收益到产业收益、从劳力增值到智力增值、从外资经济到民本经济、从加工企业到“两自”(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企业、从过度开发到合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六个转变”。“六个转变”中,东莞人以长篇大论来阐述的,一为经济形态,一为技术形态。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一为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一为奋力向产业链上游转移。此二者,似乎正隐隐相应于东莞与苏州的比较的结果。

    为了超越苏州,更主要的是为了超越自己,东莞目前已积极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的研发机构。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的优势是可以直接与当地庞大的生产群体结合,实现按企业需求研发和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目前外资在东莞设立的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已接近100家,技术研究人员2000人,每年开发项目超过300个。东莞还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以此提高东莞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此外,东莞还准备用5年的时间,引进100名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这100名专家将根据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需要,圈定20个重点行业,每一行业中确定5名顶级专家,包括“两院院士”、著名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等的高水平专家等,纳入东莞的“专家信息库”。对于纳入专家库的百名高精尖人才,将由市政府出面引进。这百名专家引进的方式将非常灵活,可以是调动、挂职,也可以技术入股、咨询指导、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也可以在东莞设立实验室或试验基地。

    与此同时,东莞下决心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使之成为集高新技术制造、研发、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科教与产业结合的创业创新基地。以此为契机,以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国际著名电脑生产企业的合作,设法引进电脑核心部件的生产,强化区域性产业优势。同时,辅助市内企业加快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组建。在大学科技城的建设中,东莞将更侧重形成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已与国内清华、北大、武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而大学科技城也已与**、东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广东机械研究所和葡萄牙塑料与模具中心合作,为企业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物料计划系统等在内的人才培训及技术后援。

    种种迹象表明,东莞在厚积薄发,在谋求倾城之变。而它的意图也非常明显——直指苏州并超越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