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城市口水战 > 相似的性格不同的命运

相似的性格不同的命运(1/2)

    从深层次讲,福州和厦门的城市实力PK取决于各自城市的人文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也最终决定城市的命运。

    但奇怪的是,这两座城市的性格却有些相似。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城市。继省内的泉州和长汀之后,1986年,福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翻阅福州的历史文化,每一个生活在福州的人都会感到骄傲:远的,距今5000-7000年前,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而在距今4000年前,福州居民就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公元前202年,汉封无诸为闽越王,这时福州就成了闽越国的都城。近的,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更是英才辈出。历史上著名人物灿若群星,如汉闽越王无诸,晋代太守严高;自唐、宋、明、清以来,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城市的前列。到了近现代更是出了严禁鸦片的林则徐,创办福州船政的左宗棠、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

    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几个省会城市像福州这样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可以这么说,也没有一个省会城市像福州这样令人惋惜,因为,过去的灿烂似乎只剩下了残存,过去的文明也变得暗淡,甚至是倒退:

    如今福州的文化遗存,除了城中心的两塔外,最为完整的就剩下几座山的石刻了。鼓山、乌山、于山,每座山上都镌刻着古往今来文人的墨迹。似乎只有这些难以被风雨冲刷的文字,才保留得最为彻底。不是吗?在福州,闽越故都文化早已荡然无存;闽腔,准确点讲是福州话,连福州人自己都不敢在粤语、闽南语中争强斗胜;闽调,在国内也是连闽南高甲戏都比不上。

    与许多城市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博览和高雅演出不同,在福州很难看到什么大规模的文化展出,即使是免费观看,看客也是寥寥无几,更别说什么歌剧、芭蕾舞之类的艺术了,福州人看不懂不说,人家压根就没打算在福州演出。为什么?是地偏一隅还是城市太小?都不是。这两项指标都不比自己强的厦门,不仅能办国际音乐节,连乐团都组建得有声有色,在国内音乐界成为美谈。

    不过福州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却是全国的一大特色。“麻将文化”确实让外地人望尘莫及。入夜,只要你进入某个街巷或小区,“修长城”传出的噼啪声此起彼伏,期间,偶尔还夹杂着笑声和脏话。人们的夜生活总是休闲与创收融为一体。

    福州另一个文化“特色”,当属殡葬。哪家有人驾鹤西游了,大清早,居民楼下就有一支甚至几支西洋乐队在吹拉弹唱,但他们奏的不是《风中之烛》,而是《常回家看看》之类的流行歌曲,令人啼笑皆非。周边的居民是骂在嘴上,气在心里。

    这就是当今福州的世俗文化。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是城市的灵魂。人们到了北京,立即感受到京韵的喷涌;到了陕西,感觉到黄土高坡中原文化的浓厚气息;到了四川,能感觉蜀文化的奇异,当然,还有江浙人的勤劳,上海人的精明,等等。但在福州,却没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要一个地道的福州人说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是什么,这就难为他们了。爱拼就会赢?那是闽南人的。

    如果按人口数量将一个城市划分为三级的话,那么福州绝对属于百万人口的二级城市,二级城市的特征是喜欢模仿。20世纪80年代,广东领导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广东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时尚青年的效仿对象。当时的福州青年人是开口闭口总爱带个广东的“啦”腔;而今,上海经济热火朝天,福州的年轻人换口也快,广东“啦”马上一阵风地改嘴上海的“阿啦”、“侬”。这从福州经贸会展中心等各展销会隔三差五地组织“上海流行服饰展销会”、“上海羊毛展销会”可以看出来……凡有沾上“上海”两字,组织者招商就变得容易,商家挣钱就似乎来得有号召力,这多少可看出福州人对经济发达地方的崇拜。福州刚开张两年的大洋百货也打着“与上海同步流行”来做自己的卖点。即使是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在福州也得挂上“上海”的羊头来卖福州的狗肉。据说投资十七亿巨资的亚洲第一室内步行街——福州中亭街,也只是后来招来了上海“联华”,才觉得有了对外招商宣传的底气。上海人都来了,我们这里还会差?

    不知是福州“生得起养不成”,还是什么原因,几乎所有的福州人杰都“星光”在外,只有走出福建这地方,才能大发异彩。林则徐如是,严复如是,林觉民、冰心等无不如是。有人这样解释闽人,在家“门里”是条“虫”,只有出外才能成龙。看来福州人还真不幸被言中了。“福州人”做事一向是满足于小打小闹。福州企业家的开拓精神老是成不了气候,也许与“福州人”骨子里早就生有着的硬得化不开的“保守病”的疾瘤不无干系。在平常的老百姓中,土著福州人是最保守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