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小康痛 > 四、客观评价:“中国总体上达到小康”

四、客观评价:“中国总体上达到小康”(1/2)

    国民经济改革和发展势头良好

    统计资料确凿地表明,人们从现实生活中也切身感受到: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是全世界最快的,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总的判断,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六位。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同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这既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的领导下得到了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正如**报告所说,我国社会目前的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发展极不平衡。

    客观评价——“中国总体上达到小康”一总体形势:成就令人鼓舞

    就总体而言,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1.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399亿美元增加到2864亿美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万亿元,特别是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我们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过去五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3562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相当于1950年到1997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江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3.5万公里,完成了长达3500多公里的长江干堤和近千公里的黄河堤防加固工程,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即将完成,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过去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12343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1950年到1997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1.7倍。公路通车里程由1997年的123万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4771公里增加到2.52万公里,从居世界第三十九位跃升到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由65969公里增加到71500公里;五年建成新线5944公里,复线4603公里,电气化线路5704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50个。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44亿吨。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由1997年的15万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47万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345万户增加到4.21亿户,居世界首位。能源建设继续加强。发电装机容量由1997年的2.54亿千瓦增加到2002年的3.53亿千瓦。城市规划和公用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许多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3.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年来,国家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实施优惠财税政策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新开工建设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干线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等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中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和科技、教育设施建设加快。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过去五年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5800亿元,是1950年到1997年投入总和的1.7倍。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五年内,全国造林面积2787万公顷,封山育林3153万公顷,退耕还林38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70万公顷。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地质调查成果丰硕。防灾减灾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6.45%,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公有制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发展壮大,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取得成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控制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乡集体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股份制经济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等大量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扩大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公用服务和能源、交通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走私、骗税骗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对文化、旅游、建筑、集贸等市场和安全生产秩序进行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大批经济违法案件,惩治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分子。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逐步改善。

    3.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完善金融调控方式。改革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保险监管体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得到优化。整顿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重要进展。坚持“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证券业在逐步规范中发展。保险业改革不断深化。清理和撤销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依法取缔社会乱办金融等违法活动。金融监管逐步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成效,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