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小康痛 > 三、正视中国客观的社会形势

三、正视中国客观的社会形势(1/2)

    冷静面对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展望新的世纪,世界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将经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将日趋复杂;同时,中国国内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面临一系列更为复杂的矛盾,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也会面临更多重大挑战和不利因素。

    如美国国防部1997年5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随后几年的《国防报告》不厌其烦地叫嚣:“到2015年前后,可能出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对手,中国和俄罗斯都具有这种潜力。”美国必须抓住2015年前的“战略机遇期”,竭力遏制中国变成强国和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预防性防御》一书中就把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称为“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在党的**报告中,**同志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客观存在的良好机遇,认真应对各种迎面而来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进入新的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这就是:

    1.执政党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丰富的现代化建设领导经验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执政的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这就产生了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能有效保持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并且积累了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对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完全能够从容地驾驭宏观经济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新的问题。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的政治保证。

    2.长时期的积累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积累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仍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

    物质基础的薄弱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经过20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物质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规模和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电力、石油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国际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已经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科技教育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这些都为21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3.持续深入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全面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历经20年高速发展之后,将继续发挥强大的体制驱动作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前一时期的体制改革,主要是破除旧体制,最大限度地挖掘改革开放前所积累的增长潜力,释放被旧体制所压抑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进入小康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建立和完善新体制,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这将是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尚待完成的改革任务。所以,中国还需要进行改革的最后冲刺,而改革的成功,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活力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持久的、内在的推动力。

    另外,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加强,乃至未来祖国的完全统一,将加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在内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家的整体竞争,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4.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环境较为有利

    新世纪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的外部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变动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部分地区战乱不断并有增多的趋势,和平与发展受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极大挑战,不排除进入新世纪后发生大规模局部冲突的可能,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从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向看,美国仍将致力于形成和维持单极世界格局,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从21世纪中国的周边环境看,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将进一步凸显,不稳定因素会不断增加,但只要处理稳妥,仍可继续维持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继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看,虽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将主宰全球化进程,但是,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总体趋势不会逆转。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集团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十分迅猛。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框架,全球经济正在迅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世界上有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24个,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将会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为我们进入世界市场、扩大出口、引进技术和资金提供更多的机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化潮流加速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也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双重趋势并存。这都将为我们全面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直面诸多不利因素和重大挑战

    眺望新世纪,希望是诱人的,但困难却是客观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将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和不利因素。

    1.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矛盾将进一步复杂化

    进入小康社会,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处于加速状态,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意识形态矛盾和文化冲突都将带来不稳定因素,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两个历史性转变的转型过程之中:即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的工业社会的转型;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两种转型的合力,产生了强大的旋涡和逆流,它们是可能破坏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总是难以预测。”(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从第一个转型来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攻坚战,以往未曾触及的一些高风险的改革领域已无法回避。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从第二个转型来看,小康社会也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结构将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富裕的工业国家中,这一转型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一进程被缩短到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其风险是相当大的。这一发展阶段是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期,结构调整加快的一个必然后果是企业淘汰、破产增加;这一发展阶段是城市化进程扩展的时期,城乡格局迅速变化会引发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就农村问题来看,能否有效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全局和城市的稳定。这一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结构快速转换阶段,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现象进一步滋生蔓延,社会治安不同程度地恶化和政府管理能力的下降,等等,都蕴含着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构成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威胁。

    综合起来看,进入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要优于前十余年,而社会条件则趋于复杂,面临更多的社会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实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关系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挑战。

    2.科技、教育发展滞后与知识经济时代兴起提出的新挑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而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进一步兴起并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全球知识经济兴起所提出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而且,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也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要求,旧体制下存在的科技与经济相对脱节、研究工作与市场机制缺乏紧密联系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远未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又面临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大压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接近尾声,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

    按照普遍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要素的经济形态”。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所引发的经济革命,实现了物质生产能力开发手段的进步,将是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力量。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的崛起,源自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给这场科技革命注入了强大活力。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据国际经济学界预测,21世纪的前二十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将逐步超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高科技成分也将逐步超过传统技术;在21世纪30~40年代,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高科技产业化将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中的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中注入的高科技成分,均将接近或达到70%以上;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提高高科技产业化程度,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根据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将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显然,这个目标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的动态目标。根据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向,小康社会将面临国际社会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经济主体的时代潮流。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追赶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某些领域或某些发展阶段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机遇;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挑战,甚至存在某种威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分析认为:“缩小知识差距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由于高收入工业国永远在不断扩展知识的疆界,因而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是变动着的目标。”“比知识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创建知识的能力上的差距。与收入上的差异相比,穷国与富国在知识创建方面用某些重要标准来衡量的差异要大得多。”(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该报告还分析指出:“如果知识差距扩大,那么世界将进一步分化,不仅在资本和其他资源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知识差距上会进一步扩大。资本和其他资源流向那些有比较巩固的知识基础的国家,从而进一步加剧不平等。”(同上书,第14页。)可见,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知识经济的潮流,将会再一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就像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差距一样,不是量的差距,而是质的差距。这是一场决定着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新的国际竞争。因此,在我国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农业经济所占比例还较大,科技、教育发展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梯次推进,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课题。

    3.农业和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

    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所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续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来看待。

    从长远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将面临如下严峻挑战:

    (1)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