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节 萨迪(2/2)

用,准备残暴杀害无辜的人,但听了对方的辩白之后,又幡然悔悟。这种故事歌颂和讽刺掺杂在一起,表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萨迪对上述三种君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也正是出于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关怀,萨迪痛恨恶霸和贪官污吏。他们为虎作怅,横行霸道,凶残暴虐,唯利是图。他警告那些恣意欺压穷人的恶霸必将遭到严厉的惩罚,并爱憎分明地指出:“怜悯恶人便是亏负好人,宽容恶霸便是欺压平民。”

    萨迪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心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在《果园》里就提出“为民造福就是敬主之道”,因此,他不赞成某些宗教人士的弃世绝路和闭门索居的生活,提倡对生活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圣徒从水中只顾捞自己的毛毯,而学者却竭力拯救溺水的人。《蔷蔽园》第2章第30则故事从“圣徒”与“学者”的区别中,把消极的宗教信条引导到匡时救世的积极方向。

    萨迪对僧侣的贪婪、伪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他认为“圣徒如果贪婪便是强盗”。嘲笑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僧侣:“这人穿了一件圣德的衣裳,等于把天房的慢子技在驴子身子。”他写一个圣徒在国王的宴会上“祈祷得比平时格外长”,饭却“比平时吃得格外少”,以示虔诚。一回到家却吩咐马上给他开饭,活画出一个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另一则故事,写一个圣徒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在国王召见之前服了一剂减肥药,结果误服毒药而送命,把欺世盗名者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萨迪写到贫苦的圣徒时,热情地歌颂他们贫贱不能移、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

    萨迪接受了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影响,《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过程。蒙古人入侵前,波斯的城市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萨迪的故乡设拉子就有纺织作坊和丝织作坊。在发达的手工业的基础上,商业也很发达。蒙古人侵入后,设拉子等地方统治者表示臣服蒙古人,献出金银财富,基本上没有遭受战争破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萨迪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倡和赞扬经商。《蔷薇园》第3章第28个故事中提到5种人最宜外出旅行,商人排在首位,下面依次是:有学问的人,美貌的人,会唱歌的人和手艺人。其中,除去美貌的人社会地位不便确定外,其他三种人也都属于市民阶层,显而易见市民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这则故事写了父子之间的辩论。父亲认为命由天定,儿子则认为死守着家庭的人只能算是庸人,应该富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外出旅行,通过个人努力去争取幸福的财富:“你不肯吃苦就得不到财富;你不肯冒险就打不倒敌人;你不去撒种就没有收获。”

    《蔷蔽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这是他长期与人交往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因此这方面的内容相当深刻,有些警句至今仍是至理名曰。

    萨迪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认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有学问的人是一块黄金,在任何地方都会受人尊敬”,“学问是战胜恶魔的武器”,“有了智慧、才识、能力才可治理国家”。主张由智者、贤者治国,以反对封建帝王的**和愚昧的宗教统治。

    萨迪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在《论教育的功效》中要求严厉教管孩子,以便成材。但萨迪更强调实践的作用: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

    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

    也算不得聪明他学的圣贤。

    他反复论及:“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耘不播种。”对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和诗人长期流浪中的实际体验并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萨迪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的孔子的社会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反对暴政,提倡仁政,强调知识的重要意义和教育在改造社会及人类方面的作用,强调个人修养中的社会责任问题。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的异同以及形成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萨迪对统治阶级的警告和规劝,其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他有时宣扬命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要穷人安于命运,要富人怜悯穷人,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万能的真主诛灭为非作歹的贪官恶霸,这是他的局限所在。

    《蔷薇园》广泛地吸取了民间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萨迪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波斯语的运用和创造上。哈菲兹说;“萨迪文词优美,是一代宗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隽语风生,诙谐有趣”。他被当时人们称为“设拉子的黄莺”。

    其一,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蔷薇园》是波斯韵文的代表作,双行押尾韵,对仗工整,很像诗。他的诗通俗易懂,用词自然,颇似散文。诗文相间,构成了每一诗章的有机整体。散文部分为理解和突现诗歌部分的主题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诗歌部分有时点出故事的意义,有时指出故事的教训,有时是故事内容的补充和发挥,有时是故事寓意的概括与总结,有时是故事中人物随口吟咏以言事,或是作者借题发挥而抒情,加深了散文部分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种诗文结合的艺术形式,是萨迪对中古波斯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数百年来,《蔷薇园》一直是学习波斯语的理想课本。

    其二,《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

    “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无价值。”“并不是每个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灵;因为品德在于内心,不在于外表。”“勤劳远比黄金可贵。”“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凡我所不知道的)我都不耻下问。”这些警句和格言,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是人民的智慧和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结晶,具有感人的力量。正如萨迪在《跋》中曾明确宣称的:“我用美丽的词采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我用欢笑的蜜糖调着忠言的苦药,免得枯燥无味,使人错过了获益的机会。”

    其三,《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以一个小动作,一个小情节,三言两语、活灵活现地展示一个人物从外貌到内心的特征,往往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感。

    萨迪除了《蔷薇园》和《果园》外,在文学上的贡献还表现在颂体诗和抒情诗的创作上。他的颂体诗增添了向统治者讽谕劝谏的内容,风格庄重典雅。他提高了抒情诗的地位和格式,为哈菲兹的创作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