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编 东方文学(2/2)

伯来人”,其意是“从幼发拉底河那边过来的人”。公元前1700年前后,进入迦南地区的希伯来人又因当地饥荒而迁居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游牧。公元前13世纪时,迁居埃及达400年之久的希伯来人,又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残酷奴役和压迫,在民族英雄摩西的率领下逃出埃及,经长途跋涉,重新返回迦南地区,从此便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立国。公元前11世纪初叶左右,希伯来人在同迦南人和非利士人的激烈冲突中,先后在南北方建立起了两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位于死海以西山区南部的叫犹太部落,位于巴勒斯坦北部地区的称作以色列部落。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建国,扫罗被拥立为国王。后来扫罗在同非利士人的战斗中战败自杀,犹太部落的首领大卫夺取了王位。他驱逐了非利士人,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联盟,迁都耶路撒冷。大卫降服四周强邻,不断开疆拓上,使这个统一王国日益强盛。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继位。所罗门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卓越才干,使希伯来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因其大兴土木,生活奢华,引起北方以色列人的强烈不满。所罗门死后,统一约86年的王国分裂成南北对峙的两个王国。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互相残杀,结果两败俱伤。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攻灭了以色列国,将国王和臣民27000余人掳至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二世焚毁了圣城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将包括犹太贵族、祭司、工匠、歌手等在内的5万余人劫掳到了巴比伦。这就是古代东方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亡国”。从此,希伯来人的国家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打败了新巴比伦王国,将被国的希伯来人放回耶路撒冷,允许他们重建圣殿。其后的几百年里,这一地区又相继遭到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谱王朝的侵占。公元前64年,罗马人又侵入了这一地区,对犹太人施行野蛮统治,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但大都归于失败。公元70年,重建的耶路撒冷城和神殿又被毁坏,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到此基本结束。希伯来人被迫背井离乡,流落世界各地。古代希伯来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希伯来文学最初靠日耳相传,立国之后在胖尼基文字的影响下希伯来人创造了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开始出现书面文学。“巴比伦亡囚”后,希伯来人挣扎在死亡线上。饱经兵燹战乱磨难之苦的希伯来人在获准离开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后,探究、总结民族多灾多难的原因,认为主要是违背了耶和华神的诚命,因此受到惩罚。只有忠诚于犹太教才能解脱深重的苦难。为了弘扬犹太教的教义,希伯来的祭司们广泛搜集本民族自古留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和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宗教教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先知训诫、国法政令等,经过筛选整理,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陆续汇编成希伯来的犹太教《圣经》、《次经》、《伪经》和《死海古卷》4部经典。这些出于宗教目的而汇编成的文献总集,保存了古代希伯来最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这4部经典中,《圣经》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它既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总集。这部犹太教经典编纂完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其中汇集了自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的各种文献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全书共39卷,按内容一般将其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律法书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等五卷。它们被确定为犹太教经书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44年,相传是创国英雄摩西受命于天而写成的,故又称为“摩西五经”。这五卷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耶和华神(或译“亚卫”、“雅赫维”)创造世界、伊甸乐园和挪亚方舟等神话,有关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约书亚等的传说,以及犹太教的三部法典。重点记叙了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重返迦南的艰苦历程。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等共10卷,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成书,其主要内容是记述以色列一犹太王国从立国到毁灭的兴衰成败的历史。这些历史书中交织着史实和传说,以及神话与故事,是一部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融历史、宗教、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史籍。先知书计15卷,包括三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评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迹利亚书》、《玛拉基书》。先知书的中心内容是阐述犹太教教义,评议各种社会问题,指出违背神的旨意者必将受惩罚,劝告人们敬神守法,谴责社会弊端,预言希伯来人的凶吉祸福,记述自然与社会的奇闻异事。诗文杂著又称诗文集,包括诗歌《诗篇》、《雅歌》、《箴言》、《传道书》、《耶利米哀歌》,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九卷。这是犹太教《圣经》中成为最晚的部分。这些作品代表了希伯来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古代世界文学的珍品。基督教兴起之后,犹太教《圣经》为基督徒所接受,将其收入基督教的《圣经》之中,称之为《旧约》,以区别于基督教所编写的经典《新约》。次经》共15卷,编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从没有收入“正典”(《旧约》)的著作中挑选出来的。《次经》中收进了不少希伯来人亡国后的小说、哲理诗集和宗教诗文等。《伪经》是借用《旧约》中的人名、篇名所写的模拟之作。其中收录了写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但未收人引日约》和《次经》的著作。《死海古卷》是希伯来人留下的最后一批经典,于1947年在死海西北岸库兰地区的山洞里被发现。内容主要包括除《以斯帖记》外们日约》其他各卷和《次经》、《伪经》等的全部或部分篇章的古扑本,犹太教库兰社团的法规、讲道资料、感恩圣诗和各种文抄等。类别多达600余种,碎片残篇数以万计。编写时间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

    《旧约》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其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诗剧、小说等。

    神话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作品。由于一神教信仰的原因,们日约》中收录的神话虽不是很多,但很精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世记》中耶和华神创世造人、伊甸乐园和诺亚方舟等神话至今仍显示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耶和华神创世造人和伊甸乐园的神话最为著名。耶和华神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在第六天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泥土造了男人,取名亚当,将他安置在伊甸园中,吩咐他可以随意吃各种树上的果子,只有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必死。后来耶和华又在亚当熟睡时从他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成女人作他的妻子。亚当给他的妻子起名叫夏娃。亚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顿时心明眼亮,有了智慧,对自己的赤身**感到羞耻,于是便用无花果的树叶编成裙子围在身上。耶和华发现他们违背了自己的旨意,大发雷霆,对蛇、夏娃和亚当都发出了严厉的诅咒。耶和华生怕他们再吃了生命树的果子,成为既有智慧又永生不死的人,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就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这则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朴素理解,也表现了人类敢于违抗神意、渴求智慧、自我觉醒的进取精神。

    诺亚方舟的神话也是很引人入胜的。耶和华在创造了世界万物之后,发现人类日益堕落,于是决定用洪水灭绝人类和一切活物。在发洪水前耶和华感念义人诺亚虔敬奉神,便对他及其一家施恩,让他预先造好了一只大船。当连续40天的瓢泼大雨降临之际,诺亚一家带着一对对飞禽走兽躲入舟中。洪水泛滥了150天之后,才看见山头露出了水面。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先放出乌鸦,不见回来。又放出鸽子,第一次没有落脚之处;7天后再次放出鸽子。鸽子衔回一只新拧下的橄榄叶。地上的水都干了,诺亚一家才带着飞禽走兽出了方舟,在大地上继续繁衍。这则神话与苏美尔一巴比伦史记《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传说”有渊源关系。其中也包含着部分的历史真实。据考古发掘,乌尔城一带确曾发生过罕见的水灾。这则神话反映了人们对洪水的畏惧心理,也表现了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精神,是人类生存斗争的胜利赞歌。

    《旧约》中还收录了不少传说,如《创世记》中关于民族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传说等。亚伯拉罕是希伯来民族的始祖,有关他率众南迁、逃荒埃及、以妻为妹、杀敌救侄、与神立约、播子献祭、遣仆娶媳等故事,多方面地展示了他作为族长的智慧、威严、勇敢、公正的风范。以撤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他中年娶妻、求神得子、掘井息争、因老眼昏花受幼子哄骗为其祝福等传说,则表现了他诚实宽厚易受欺骗的性格。雅各是以撤的小儿子。他青年时用一碗红汤换取了兄长以扫的长子继承权,用诡计蒙骗父亲获得祝福,使计谋夺得岳父大量财产,背主人携妻带物返归故乡,斗天使迫其赐名以色列,送礼物给以扫兄弟和好等故事传说,则展现了他聪明诡诈,善用心机的性格特征。雅各的两妻两妾共生了12个儿子,成为希伯来人12支派的祖先。这类故事传说,真实与虚构相结合,具有浓郁醇厚的生活气息,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集中体现了希伯来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们日约》中的史诗性作品也相当丰富,如“律法书”中有关约瑟、摩西,《约书亚记》中有关约书亚,《士师记》中有关参孙的故事等,就具有英雄史诗的性质。其中尤以摩西、参孙的故事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以散文为主,篇幅精短,描写洗练,各自相对独立又互有内在联系,构成了希伯来独具特色的史诗系列。

    摩西是以色列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他机智勇敢,意志坚强,率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转战沙漠40年,最后返回迦南。摩西的故事曲折、生动,充满了神迹、奇事。他出生之时,因埃及法老下令杀死以色列人的男婴,其家人将他藏匿了3个月,后得知法老的女儿同情被迫害的以色列子孙,便将他放在一个抹着石漆和石油的蒲草箱里,让箱子漂流搁置在法老的女儿每天在尼罗河洗澡的固定地点的芦获丛中得以被法老的女儿收养,取名摩西,意思是“拉上来”。摩西长大后,得知自己是以色列人,对自己的同胞十分同情。一次因出于义愤杀死一埃及人而从埃及逃到米甸帮人牧羊,娶妻西坡拉,生子革舜。后受耶和华神启示,80岁时重回埃及,同其兄亚伦一起用耶和华赋与神力的手杖给埃及降灾,胁迫法老放以色列人出埃及以摆脱奴役。耶和华又于逾越节之夜击杀所有埃及人的长子,至此法老只得让摩西率全体以色列人携带财物离开埃及前往迦南。途中,他依靠神力克服重重磨难,率众过红海到达西奈半岛,在此将以色列人组织起来,并在西奈山传授耶和华神刻于两块石板上的“十诫”,嘱以色列人世代遵守。其后他率众继续游牧迁徙至摩押平原,按神的旨意立约书亚为继承人后死去,享年120岁。史诗中摩西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鲜明。

    参孙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相传他是耶和华神施思于玛挪亚的妻子所生的男孩,生下他后让他终身不剃发、不饮酒,不接触不洁之物,使其自幼便勇力过人。长大后成为战功卓著的士师。他曾在亭拿的葡萄园徒手击杀狮子。因其非利士妻子背叛他而改嫁,遂烧杀非利士人以报复。以色列人慑于非利士人淫威,将他绑缚请罪,他靠神力解绑并拾驴腮骨击杀千名非利士人。后迷恋被非利士人收买的女人大利拉,结果泄露了获得神力的秘密在于头上的七绺头发,于是在其熟睡之际,被剃去头发而失去了力量为非利士人所捆缚,并遭剜目监禁。当非利士人举行祭奉本族神的大礼时,将他拉到大殿上当众戏弄取乐。此时的他新发已长出,大力复至。参孙怒不可遏,奋力撼动大柱,致使殿宇倒塌,和几千名非利士人同归于尽。尽管史诗将参孙的能力源泉归之于神赐,但悲壮的结局则显示了他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希伯来人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性格。巨人参孙的形象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旧约》的史传文学主要集中于“历史书”中。其中既有民族兴衰历史的记载,又有不少颇具文学价值的史传作品。《撒母耳记》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的故事、《列王记》中有关所罗门的故事,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客观、真实地记述了不同人物的种种事迹,刻画了他们复杂的性格特征。有关大卫的史传就很典型。大卫是以色列犹太支派耶西的幼子,自小牧羊,善奏竖琴。以色列大祭司撒母耳因国王扫罗妄自尊大,暗中为大卫施涂油礼,预计他将接替扫罗为王。他原为扫罗侍卫,常为扫罗奏乐解闷并得其宠幸。一次参加扫罗军队与非利士人的战斗,杀死了无人能敌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因此声名大振,成为扫罗麾下的将领,与扫罗长子约拿单结成挚友,并娶了扫罗次女未甲为妻。因与敌战斗屡战屡胜,备受百姓赞颂,因此遭到扫罗的猜忌与妒嫉,欲将其除之而后快,经多人斡旋而无效,直至大卫投奔非利士人才作罢。后扫罗被非利士人打败自刎,大卫被犹太部族召回选为犹太国王。他经过与由扫罗第四子伊施波设为王的北方部族长期征战,最终谈判成功,被拥立为统一的以色列国国王。后陆续征服邻国,建都耶路撒冷。大卫史传成功地刻画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他既是超群出众的英雄,又是有血有肉,有过错甚至罪恶的普通人。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功勋卓著,又残暴无情、阴险狡猾、荒淫无度。在派兵镇压儿子押沙龙的战斗中,他既希望王军获胜,又担心儿子丧命、得知押沙龙被杀之后,他痛哭流涕,表现出了父亲的慈爱。大卫的矛盾心理,描写得格外真实感人。

    《旧约》中的先知文学主要是指其中的先知书。它们是希伯来文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先知是指犹太教中传达神谕的人。其实他们大多是一些满怀正义的圣哲明智之士,社会和政治活动家,宗教教义的解释者。在民族危难多事之秋,这些精神领袖目睹了社会的**和堕落,不满社会的黑暗和不义,忧国忧民,于是便借传达神谕之名奔走呼号,慷慨陈词,抨击执政者的鼠目寸光和**无能,谴责富人的贪婪和残暴,预言国家的灾难和隐患,力图唤醒民众,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先知文学中比较重要的有《以赛亚书》、《阿摩司书》、《弥迹书》、《哈巴谷书》等。这些作品虽然贯穿着神权至上的宗教观念,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作者们的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思,以及对独立、平等的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以赛亚书》以真实的材料反映了希伯来历史上的那个悲惨时代,讲述了亚述攻灭以色列国、新巴比伦焚毁犹太首都耶路撒冷之后,城市被毁、民众被掳、乡间没有人烟、收获被敌人挥霍等悲惨景象,愤怒痛斥了祭司、王侯、贵族们的各种罪行,表达了希望民族复兴的愿望。《阿摩司书》的作者阿摩司,出身牧民,来自社会下层,面对当时的**社会,他大声疾呼,愤怒声讨,敢于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统治者,并且预告了以色列人的灾难。这类先知文学多是一些具有政论性的散文,其间也夹杂着一些韵文;语言明快犀利,感情充沛激昂,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们日约》中各类诗歌作品的总量约占全书的1/4。这些诗歌可分为两大类:抒情诗和哲理诗。它们是希伯来文学的精华,不少诗作堪称世界古代文学中的珍品,成为希伯来民族留给世界各族人民的宝贵遗产。

    引日约》中的抒情诗代表作有诗集《诗篇》、《耶利米哀歌》和《雅歌》等。《诗篇》共收诗作150篇。其中有69篇标明“大卫的诗”,其实这些诗作也并非出自大卫一人之手。《诗篇》中的大多数作品是可以合乐歌唱的,不少诗题下标有“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用迦特乐器”和“调用麻哈拉”、“调和”百合花”、“调用远方无声鸽”、“调用休要毁坏”、“调用女音”等字样。有人说这些作品很可能是耶路撒冷教堂中所使用的乐歌。《诗篇》的基本主题是对耶和华神的崇拜和赞颂,赞美他拯救希伯来人的无上功德,歌颂他惩恶扬善的圣明公正,渴望得到他的训诫、赦宥、护仿和拯救。有些作品还反映了民族的苦难命运和美好理想,表达了对贫弱病残者的深切同情等。如第137篇《被掳于巴比伦者之哀歌》就表现了希伯来人被囚禁在巴比伦的凄凉悲惨的处境,抒发了他们怀念故国家园的深情,流露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耶利米哀歌》相传为先知耶利米所作,共5章,是一部悼念耶路撒冷被毁的诗篇。从作品的内容看,不是耶利米一人所作。诗篇中表达了亡国者以泪洗面、凄凉痛苦的情景和复兴故国的愿望,其凄楚哀婉、悲郁恸绝之情感人至深。诗人们在作品中描述了耶路撒冷遭受空前浩劫之后的败落景象和悲惨情境,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的罪恶,祈求耶和华给敌人以惩罚,解救自己受苦受难的同胞,并指出当政者的罪孽是招致国破家亡的根源,表达了复兴故国的强烈愿望。这部作品凝聚着希伯来民族沦亡后的忧患激情,深得希伯来人的喜爱。每逢纪念国耻日他们必诵唱此哀歌,以抒发亡国之恨,振奋复国之志,被誉为希伯来人的民族绝唱。这部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希伯来人独创的“贯顶体”诗歌形式和“气纳体”的韵律和句法,形式整齐规范,诵之给人以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之感,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合谐统一。

    《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但据考证并非所罗门所作。全诗共8章,采用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关于这部作品的内容,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象征神人之间的爱”,“君王与宠妃之爱”、“世俗青年男女之爱”等。从作品的内容看,后一说较为准确。关于这部作品的诗体,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有“牧歌说”、“戏剧说”、“情歌说”等观点。细品诗章,“情歌说”较为合理。《雅歌》的基本情节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山野林间相遇,互相爱慕,堕入情网,最终成婚。婚后相互依恋,新郎新娘极尽对对方的赞美之辞,倾诉热烈似火的爱情。整部诗作没有一点宗教的色彩,充满了清新自然、纯朴浓郁的生活气息,歌颂了纯真、质朴、专一、自主的爱情。语言优美清丽,情感浓烈真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世界古代情诗中的珍品。

    湘约》中的哲理诗也很丰富,《箴言》、《传道书》和《约伯记》是其代表作。《箴言》这部教训格言诗集,共31章,收录了不同年代的格言和谚语,是希伯来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富有深刻的启示意味和审美价值。《传道书》是一部阐述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哲理诗和散文诗集,与《约伯记》一起并称为古代希伯来“智慧文学”的双璧,被认为是世界哲理诗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不过,因其产生于希伯来人亡国之后,作品带有较浓重的悲观虚无色彩。

    《约伯记》是一部著名的哲理诗剧,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写成,共42章。诗剧集中讨论了人在世间受苦的原因和对耶和华神的态度。约伯是一个“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义人,富有家产和奴隶,生有七儿三女,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耶和华因同撒旦争辩,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就降灾于他,使他横遭摧残,被搞得家破人亡。儿女、牛羊——一死去,家财被劫,房屋被烧,自己从头到脚长满恶疮,成了一无所有的乞丐。三个朋友来探望他,都认为他的受苦完全是咎由自取。但约伯自信无罪,严辞驳斥了种种责难,认为人间祸福,乃是神的安排。约伯尽管对耶和华神也有微辞,但敬畏神的信念始终未变。因此神又赐福于他,恢复了他原先所有的一切及加倍的财物,生活较之以前更幸福美满。诗剧通过约伯的故事,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诗剧的结构宏大,场景壮阔。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显示出了较为娴熟的戏剧技巧。

    《路得记》、《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是们日约》中的小说名作。《路得记》共4章,以士师时代为背景,写了一个异族通婚和寡妇再嫁的故事。有一年迎南地区闹饥荒,希伯来人以利米勒和妻子拿俄米带着两个儿子去摩押逃荒,在那里两个儿子都娶了摩押人的女子为妻。10年后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相继去世,拿俄米决定返回故乡伯利恒,她劝两个儿媳各回娘家,另行改嫁。大儿媳与婆母吻别,小儿媳路得一定要跟婆母生活在一起。回到故乡后,正值麦收时节,路得靠捡拾麦穗供养可怜的婆母,受到人们的称赞。在婆母的关怀下,路得同前夫的“至亲”波阿斯相爱、成婚,一家人相处得很好,生活幸福美满。后来路得与波阿斯生下一子,起名俄备得,即后来的大卫王的祖父,博得了永恒的光荣。小说仅有3000多字,但描写详略得当,语言简练流畅、粗线条地刻画出了3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并借这几个人物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

    《以斯帖记》是一篇历史小说,以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为背景。被掳至巴比伦的希伯来少女以斯帖;以超群出众的美貌被选入王宫,立为波斯王亚哈随鲁的王后。她的养父末底改因有功于王而深得国王信任,傲慢狠毒的宰相哈曼对末底改心怀嫉恨,欲假借国王之命杀死国内的所有的希伯来人,并造绞架一具,准备首先处死末底改。为了拯救养父和同族人免遭毒手,以斯帖冒死设宴,请国王带哈曼参加。席间她向国王揭露了哈曼的阴谋,并用智谋使哈曼伏诛,被吊死在他自己准备的纹架上。希伯来人终于获救,未底改后被任用为宰相。这篇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女主人公以斯帖的崇高品德和机智沉着的性格,受到希伯来人的普遍敬仰。

    《但以理书》是一篇启示小说,写于公元前164年,共12章。小说的前半部分追述了400年前希伯来人被俘虏到巴比伦后所受的遭遇和灾难,借古喻今,隐喻当时希伯来人在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苦难。后半部分用出没于大海碧波中的4只怪兽,象征巴比伦、米提亚、波斯和希腊4mp国的必然没落,预言外族统治必将结束,希伯来人必然获救,以激励希伯来人坚定胜利的信念,同征服者进行斗争。这篇小说所用的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充分体现了启示文学的基本特征。

    《旧约》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而编纂成书的一部融宗教、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集大成著作,宗教与文学密不可分,绝大多数被视为文学的作品中都渗透着犹太教一神教的宗教观念,耶和华成了一个几乎贯穿全书的奇特形象。他至高无上,至仁至义,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创造一切,主宰一切。透过这唯一最高神的神圣光环,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希伯来人理想和信念的化身,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文学与宗教混融一体,不仅是希伯来文学,而且是世界大多数民族古代文学的普遍特征。

    以们日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会及其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两大书面源流之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从《旧约》中撷取题材进行再创作,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该隐》,拉辛的剧作《以斯帖记》,托马斯·曼的《约瑟和他的弟兄们》,’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等等。总之,引日约》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