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二、中公校长偶作冰人

二、中公校长偶作冰人(1/2)

    1928年3月,正当《新月》在黄浦江边升起的时候,上海吴淞海边的中国公学发生风潮,至4月底尚未解决,校长何鲁辞职。校董会推胡适继任,希望他能出面维持,平息风潮。胡适因母校的关系,慨然允诺,于4月30日就任中公校长。

    胡适接长中国公学以后颇多兴革。当时的中国,既缺人才,又缺经费,很难办一个完善的大规模的大学。中公经费更是异常困窘,濒于破产的境地,却设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学系,而学生仅三百余人。胡适觉得非裁并改革不可。他在所作校史中说:

    我们觉得何鲁先生任内所定学科组织的规模太大了,不是公学的经济状况能负担的,故自十七年暑假起裁撤工学院与法学院,其余学系也经裁并,改为文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两院,七学系。原有之商学院成为社会科学院中之商学系。余六系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哲学系、数理学系、史学社会学系、政治经济学系。①

    这样改革实事求是,经过一段努力,竟把学校“从破产中救了出来,使他有很大的发展”,以致兴旺发达起来了。② 学生最多时达到1300余人,而全校只有会计1人,事务1人,舍监1人,职员共计仅14人,③ 比起今日一些机构臃肿的大学来,真可以算得上精兵简政了。

    作为大学校长,胡适非常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他在中公设立了奖学金奖励学生读书,并积极提倡写作及各种学术研究会、演讲会等活动。胡适认为,这些活动可以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思想学问。他曾说:

    我们相信,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渐成条理,可以使知识循序渐进。……商家的账簿上往往写着“勤笔免思”,其实勤笔不是免我思想,正是助我思想。④

    在胡适的提倡与鼓励之下,学校创办了《吴淞月刊》,学生中也办起了《野马》等许多刊物,出现了一种自由、主动、活泼的读书风气。

    胡适也相当重视体育,曾亲自为全校运动会写了一首短歌:

    健儿们大家上前。

    只一人第一,要个个争先。

    胜固然可喜,败亦欣然。

    健儿们大家上前。

    健儿们大家齐来。

    全体的光荣,要我们担戴。

    要光荣的胜,光荣的败。

    健儿们大家齐来。⑤

    他所看重的不仅是学生体格的锻炼,而且重视运动场上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希望青年们养成一种堂堂正正的运动员风度。

    对于校中成绩突出的青年学生,胡适非常热心培养扶持,甚至有些偏爱,却也相当严格。当时文理学院的学生罗尔纲平时一点也不活跃,在校中无声无息,但他成绩优秀,得过学校首届奖学金,文化史的论文也作得不错,很得胡校长的赏识。1930年夏罗尔纲要毕业了,毕业前夕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介绍工作。胡适便约请罗尔纲做家庭教师,并收他做“徒弟”。罗氏在胡家先后五年,除指导祖望、思杜兄弟俩读书外,又帮助抄录整理胡铁花先生的遗集,⑥ 并在胡适的指导下研究史学。后来,罗尔纲写了一本《师门辱教记》的自传,记述这五年跟胡适做“徒弟”的生活,颇为亲切生动。其中写道:

    我一入师门,适之师就将“不苟且”三字教训我,我以前谨遵师教。到了妻儿来北平后,为了要卖稿补助生活,一大部分文章不得不粗制滥作了。……至今想起来还是一件痛心的事。我十分惭愧,又十分感激,当我每次发表这种文章的时候,就得到适之师给我严切的教训。

    据罗尔纲所记,胡适对他的几次批评确是很严厉的,但严厉之中却也能给人以启迪,而对罗氏的成绩胡适也多有称许和鼓励。⑦ 罗尔纲后来研究史学颇有成就,尤为太平天国史的著名学者,他自己认为跟胡适的指导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吴晗,当年名春晗,也在中国公学念书,也是胡适的一个得意门生。在胡适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时,吴晗得到胡适的指导和帮助,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也得到胡校长的赏识。后来胡适被迫离开中公,吴晗也离校北上,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胡适又介绍他在学校谋得当“工读生”的机会,解决了经济困难;又亲书一副对联送给他,写着: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多谈问题,少谈主义。

    胡适还写信勉励吴晗,要他“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学者”,并在《大公报》上撰文希望大学生们以吴晗为榜样,“埋头读书,不问政治”。

    吴晗那时确也深受胡适的影响,不仅把胡适送的对联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也给胡适办的《独立评论》写文章,并且按照胡适的指导和要求,成了专治明史的著名学者。⑧

    但是,吴晗是一个热血青年,看到黑暗**的现实,他怎么坐得下图书馆而无动于衷呢?他给胡适写信,说:

    处在现今的时局中,党国领袖卖国,政府卖国,封疆大吏卖国,……翻开任何国任何朝代的史来看,找不出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国民。

    他这些痛苦不敢“向有党籍的人吐露”,因此向胡适倾诉,说自己“过去备受先生的训诲指导”,也希这时能给他“指示一条应走的路”。⑨ 胡适却难以为力。后来吴晗思想转变,走上了与胡适相反的道路,成为一位坚强的民主斗士。

    当时中国公学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吴健雄女士,后来她留学美国,胡适对她仍经常关心指导。她终于成了名满天下的物理学家,胡适常常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⑩ 吴健雄呢,对胡适的教导也终生不忘,1985年她应邀回祖国参加母校南京大学校庆纪念,对青年后生谈治学经验时,犹说到胡适先生对她的教导和关心是她后来积极进取的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聘请好的教授。胡适接长中公以后,虽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是努力延聘、罗致了一批英美留学生到校任教,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授较为齐整。他聘请教授有蔡元培的作风,不限资格,不分派系,如中国文学系,有王闿运的弟子马宗霍教先秦文学与《说文》,有左派作家白薇教戏剧,有陆侃如、冯沅君教古典诗词考释,有郑振铎、梁实秋教西洋文学等等,还有年轻作家沈从文教小说创作。又聘请高一涵先生任社会科学院院长,胡适自兼文理学院院长,还兼授“文化史”一门课程。

    胡适每周除了来校上课、洽商校务及主持各种会议和活动之外,大部份时间仍在沪西极司斐而路寓所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在任中公校长的两年间,他出版了《白话文学史》上卷、《庐山游记》、《人权论集》,编校了《神会和尚遗集》,还写了收在《胡适文存三集》里的许多文章。这样一位饱学而勤奋的校长,在研究和写作方面有这许多成果,对教员、对学生、对学校的学风将会产生怎样良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胡适不拘资历,破格延聘沈从文来校任教,在中国公学曾传为美谈。

    沈从文,湖南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