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8(2/2)

击队,我们就发

    展多少;抗日需要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在中国的土地上,总不能让日本人横行,而

    对抗日军队加以限制吧!”

    徐向前到山东后,采取的方针是:稳住于学忠,狠狠打击**顽固派沈鸿烈。坚定

    发展人民政权。到1940年底,县政权发展到90多个,设有一个行政主任公署。十四个专

    署,250多个区政权。有了政权,根据地巩固发展起来。于学忠和他的将领们看到这一切,

    无不惊呼:“**徐向前厉害呀!”

    四十多年后,徐向前在回顾山东抗日政权建设时,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

    “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建立政权,采取了两种形式:

    一种是公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这是基本的、主要的形式。

    我抗日根据地内或条件具备的地方,一律经民主选举,产生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

    各级政权机构。雷厉风行,发号施令,行使职权。那时还不叫“三三制”,但各级政权

    机构中不光是**员、工农和群众代表,还包括进步人士、开明士绅、社会名流等。

    所以容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稳定局面,坚持抗战。

    山东是著名的齐鲁之邦、孔孟之乡,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且不说交通发达的城镇,

    就是穷乡僻壤间,也不乏书香门第,差不多每个区乡,都有举人、秀才、教师、医生等

    人物。还有些是从大城市跑来根据地抗日的作家、记者、学者、社会名流等。他们多数

    有爱国思想,拥护八路军抗战,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又有文化知识,参加各级政权机

    构,对我们有好处。

    鲁中敌人大“扫荡”时,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塌台,县太爷们逃得无影无

    踪。一时之间,成了无政府的空白区。

    好得很!我们抓紧这个机会,快刀斩乱麻,在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临朐、东

    平、平阴、宁阳、泰安等县,搞了一大片政权。那些国民党县、区镇长大摇大摆地回来,

    没有人买他们的帐,只得夹着尾巴溜掉。这类地区的政权建立工作粗糙些,形势逼出来

    的,当然要做许多善后工作,逐步调理和巩固。到1940年3月间,山东境内完整与不完整

    的民选县政权有40多个;年底,发展到90多个县政权及一个行政主任公署。山东省参议

    会亦宣告成立,由进步人士范明枢任议长。他是位德高望重的抗日“老寿星”,年近八

    旬,仍不辞辛劳,为抗日事业忙碌奔波。不久,还成立了黎玉任主任委员的战时工作推

    行委员会,实际上行使山东省政府的职权。

    各级政权机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创造新局面。在扩大兵员上,通过深入宣传、

    拥军优属等活动,动员大批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形成了参军、拥军的热潮。在统筹部队

    给养上,实行按土地多少,合理负担,统一征粮的办法,部队所需的粮食,一律由县政

    府筹粮机构按计划供应和调援,初步改变了过去“走到哪村吃哪村”的状况。在土地政

    策上,贯彻减租减息、低利借贷,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组织农民抢种抢收,多

    打粮食,支援抗战,改善生活。在财改上,取消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按照累进税原则,征收必要的税款;发行货币,抵制伪币,流通金融,繁荣商业;开源

    节流,利用各地的资源,多办些小型矿业、工厂、手工业生产,严禁贪污浪费。在地方

    武装工作上,各县均组织自卫团,发展区、乡、村的自卫武装力量,担负站岗放哨、侦

    察敌情、清除汉奸、保卫政权、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等任务。这一系列工作。显示了抗日

    民主政权的优越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另一种是建立“两面政权”。这是在敌占区或敌我双方经常拉锯的边缘地带,形成

    的一种秘密政权形式。

    这类政权,表面上是敌伪建立的,为敌人服务,而实际上却被我们挖了墙角,变成

    八路军的有效工具。例如,随着我军力量的壮大,声威的提高,我们在鲁南、鲁中、鲁

    西、胶东及胶济铁路沿线上,就逐步发展了不少基层“两面政权”。一个村的村长,名

    义上是敌军委任的,但被我们争取过来,那里就成了八路军的“庇护所”和情报站。送

    情报,他给日本人送的是假的,给我们送的是真的。我们过铁路,就像电影《平原游击

    队》里那样,村长敲着锣喊:“平安无事喽!”迷惑敌人,掩护我军安全通过。我们在

    村子里吃住,他好好招待一番。临走时,部队才派人把他绑在树上,敌人来了骂他为什

    么不报告,他说:“你看,他们把我绑在树上,我怎么去报告呀!”就蒙混过去了。这

    也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造就的一种能人,他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不甘心当亡国奴,

    有套应付复杂局面的本领。当然,关键在于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有实力,又有正确的

    政策,因而才能吸引他们,团结他们,改造他们,把他们从敌人营垒中分化出来,变成

    对抗日有用的力量。

    另外,还注意了发动群众争取民主,促使国民党政权民主化。

    国民党政权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有进步的,中间的,顽固的,也有汉奸、特务,

    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们的方针是,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尽力促使其进步化、民主化。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常通过宣传舆论、派人谈判、召

    开宪政促进会等方式,要求国民党的各级政府官员,从抗日大局出发,贯彻三民主义,

    实行减租减息,免除苛捐杂税,改良人民生活,打击和清除汉奸势力。就是说,要他们

    多办好事,少干坏事。统一战线的基础力量,是人民群众。民心不可侮。国民党有些人

    士也懂得这一点。我们就发动群众,对付他们,制约他们。1939年日军对鲁中大“扫荡”

    前,国民党顽固派把山东的所有群众抗战组织通通解散,以官办“群众团体”取而代之。

    这些“群众团体”平时耀武扬威,摇旗呐喊,颇有点声势,但一到“扫荡”来临,便同

    国民党官员一样,夹着尾巴逃得不见踪影。国民党搞“官办”,我们就搞“民办”,在

    各地发动群众,组织自己的抗日团体,什么宪政促进会啦,妇女救国会啦,自卫团啦,

    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猛烈扩展,形成强大的洪流,压迫国民党政权倾听群众呼声,

    不能为所欲为。在我根据地内,各种群众团体是民主政权联系群众的桥梁,八路军的得

    力助手,对粉碎敌人的“扫荡”,巩固和扩展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和**根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斗争形势,及时提出了巩固华北根据

    地,重点发展鲁苏皖豫鄂五省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针对山东人多枪多,发展潜力

    比较大的特点,要求山东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争取在1940年内,将八

    路军正规部队和骨干游击队发展到15万人枪,地方武装达100万以上,以便及时向华中推

    进。徐向前深知**的部署,为达此目标,他和朱瑞、罗荣桓、张经武、黎玉等做了

    一系列的工作。

    第一,抓部队质量的提高。第一一五师是从山西进入山东的,大部分干部是经过长

    征的红军战士,在罗荣桓的率领下,军政素质、管理教育、战斗作风等方面都继承了红

    军的光荣传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但由于新成份大量涌入,条件艰苦、战斗频

    繁,也使部队面临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山东纵队是自力更生,土生土长发展

    起来的,部队扩充快与干部培养训练跟不上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政治工作、党的建设、

    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徐向前明确提出:“不论老部队一一五师或新

    部队山东纵队,都必须提高质量,才能够适应大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强化部队的教育和训练,徐向前本人是教书先生出身,深知教育的重要。他

    积极办学校,办教导队,办参谋培训队,办干部培训班。从上到下层层办学。还选调一

    批干部到抗大山东分校深造,分别对在职的团以上干部和营以下干部提出学习的课题和

    规划,把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作

    为干部的必学内容。

    第三,为促进山东两支主力部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采取了干部和战

    斗骨干互相交流的办法。第一一五师2000多名战斗骨干调到山东纵队;山东纵队为保证

    第一一五师完成繁重的作战任务,一次就拨给他们3万多人枪。两支部队互相交流,并注

    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达到了迅速提高质量、增进了解,共同战斗的目的。

    第四,造成武装力量大发展的气势。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利用群众的抗日情绪,

    不择手段地在各地扩展实力,短短几个月,就在山东拉起民团、游击军之类五花八门的

    队伍达10万之众,为积极**做准备。徐向前对此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一方面,八

    路军和民主政权发动群众积极报名参军,另一方面注意争取和收编愿意抗战的杂牌武装,

    在人力上与国民党“拔河”,到1940年上半年,山东纵队由2.5万人猛增到5.1万人,

    第一一五师1940年初为5.8万人,到9月份就发展到7万多人。

    第五,对山东纵队实施整编整训。将所属部队正式编为五个旅,四个支队,可谓迈

    开了正规化的步伐。

    第六,千方百计改善八路军的物资供给。除向前刚到山东时,由于政权建设是个薄

    弱的环节,7万大军的物资供给极匮乏。后来,由于有了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筹粮、筹款、做军衣做军鞋支援八路军,供给比过去改善了。但当徐向前亲眼看到人民

    群众宁愿吃糠、吃野菜糊糊也要保证部队供应时,他为山东的百姓的精神感动了,他号

    召部队:不能与民争食,部队所需的粮食、物资,尽可能地取之于敌。

    由于徐向前等领导人对山东部队的质量建设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支部队实践了他们提出的“主力兵团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

    游击队组织化;自卫团普遍化;党的领导绝对化;战斗力顽强化;行动积极化;生活艰

    苦化;纪律严肃化”的响亮口号。民主政权的巩固,武装力量的壮大,为粉碎日寇的

    “新扫荡”奠定了必胜的保障。所谓“新扫荡”,是与日军战略进攻时的“扫荡”比较

    而言的,徐向前将其特点概括为:

    敌人把后方转变为前线;

    “扫荡”是不平衡的;

    敌人以堡垒形成巩固的点和线;

    “扫荡”次数增多,时间短促;

    以“游击战”对游击战;

    实行烧杀与封锁政策;

    强化汉奸政权,利用汉奸、特务进行破坏,等等针对敌人“新扫荡”的特点,徐向

    前指挥部队采取游击战、破袭战、麻雀战和伏击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狠狠打击了

    敌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孙祖战斗就是生动的一例。

    1940年3月14日,敌据点铜井有从沂水、莒县方面增来之敌,朱位也有增敌。铜井之

    敌当夜幕降临后开始向依汶出动,朱位之敌附之南下,占岸堤,袭击我沂水五区区政府

    和游击队后,折而东进,铜井故占依汶,袭击安保庄后,两路敌人约400余人于15日上午

    10时在牛王庙会合休息。徐向前一面分析送来的敌情报告,一面注视作战地图,认为敌

    人下一步可能继续向岱庄、孙祖“扫荡”,尔后再转回铜井据点。徐向前认定这是一次

    伏击歼敌的极好时机,于是星夜调第二支队一部北上,同时集中了第五支队的交通营,

    在兵力上形成了优势,埋伏地点选在孙祖与铁峪一带。16日战斗打响,经两昼夜的游击

    战,共毙伤日军二百余人,缴获一批马匹、车辆和武器弹药,打了一个胜仗。

    类似孙祖这样的战斗打了多次,诸如:1939年6月的苒山战斗;1939年7月的大郝家

    埋伏战,1939年8月的梁山伏击战;1939年9月的冶源战斗;1939年10月的五井战斗;

    1939年11月的泰山反“扫荡”战斗;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的总破袭战;1940年3

    月的白彦战斗;1940年4月的抱犊崮反“扫荡”战斗等等。至于零星战斗几乎天天都在进

    行。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军民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多

    次,毙伤俘日军松井山村中将以下近2万名,伪军2.5万余名,破坏公路1.2万公里,铁

    路500公里,击落敌机3架,击毁敌舰一艘、汽艇7只,击毁汽车86辆、火车头36个、列车

    车厢162节。这些胜利显示了山东军民的顽强战斗意志,使日寇的“新扫荡”屡遭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