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5(1/2)

    从“准士兵”到革命军人。在黄埔军校,蒋介石发现了许多人才,却没识破一位帅

    才

    在50年代中期,笔者作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中一个刊物的记者,访问徐向前元帅,交

    谈中,记者问:“徐帅,你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穿军装的吧?”徐帅微笑点头,忽然眼睛

    一亮,又补充说:“应该说入黄埔之前,我就穿过军装,那还是一名‘准士兵’。听说

    过吗?‘准士兵’还不能说是正式的士兵,就和‘准尉’、‘准将’一样,是处在准备

    之中嘛!”于是,他就说到太原城,说到辛亥革命,说到阎锡山和山西国民师范学校。

    太原是座历史名城。远在战国时期为郡,从唐代以后改为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改成民国后,这儿变成了军阀阎锡山统治的地盘。阎锡山是徐向前一河之隔的老乡,

    五台县河边村人。他生于1883年,比徐向前大18岁。阎家开始是小地主,尔后在五台经

    营“吉庆昌”钱铺。阎锡山幼读私塾,16岁弃学经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那年,清兵在

    五台山一带设防,阎锡山因钱庄倒闭,为躲避债务,跑去投军,在清军中当了一名伙计,

    不久,又从军队中逃出,进入了山西武备学堂读书。难得的机遇,使这名经商失败,从

    军不成的人,成了日本留学生。1904年夏天,清政府指派山西武备学堂选派20名出国留

    学生,阎锡山当选了。他在日本专修军事的振武学校,结识了正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阎锡山和留学日本“宏文”师范学校的同乡赵戴文等人,

    参加了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1909年3月,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

    毕业归国后,先在太原陆军小学任教官,后参加北京朝考,得了个“武官举人”头衔。

    随即升任为监督官和山西陆军第二标教练官、第八十六标统(相当于团长)。1911年10

    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以在山西太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铁血丈夫团成员的资格,

    召集秘密会,响应武昌起义,并领兵占领了太原抚署。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被推为山

    西都督。孙中山十分器重这位“山西都督”。民国元年9月19日孙中山来到太原,一次讲

    话说:“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经孙中

    山与袁世凯讨价争执,阎锡山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山西都督。孙中山曾对阎锡山说:

    “你要想尽方法,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还给阎锡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并

    与阎锡山等山西名流合影留念。

    阎锡山不负孙中山的厚望,雄心勃勃,他要以一位革命新人的形象,立业在山西。

    他发布军政权的施政纲领,提出“民德、民智、民财”的三项政策。他以“信、实、进

    取、爱群”为“民德”四要;以“推广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实现所

    谓“民智”;以“改良农业、提倡工业,以利民生”实现所谓“民财”。他提倡新文化,

    反对旧礼教。他在《手谕人民十四条》中说:最为可恨的有两件事:男子吃鸦片,女子

    缠足。他的“十四条”中强调:“补习国民教育,是教人学习,教人学本领。他在山西

    大力加强教育事业,在太原办了私立进山中学,在河边村办起私立“川至”中学,以他

    的字号命名。他更下本钱的是,在太原创立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它坐落在太原城里小

    北门街。新修了教室、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为创办这所学校耗资二十五

    万多元。它是当时全山西第一流的学校。校长赵戴文,是阎锡山的亲信助手,既懂文,

    又会武。学校设立两年制普通科二十个班为“速成班”,学生有一千二百零六名,除此

    之外,还设立二部师范四个班,学生二百多名。

    徐向前从考进学校,就穿军服,打绑腿,扎皮带,过着“半军事”生活。除了上军

    事课,还得参加野外军事训练。教官是阎锡山军队的营以上军官。

    国民师范的学生都穿上军装。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穿制服的人,都是个“官”儿。

    太原城里,从此也流传着:“自从成立了国民师范,拉洋车的少了一半”。有人说:它

    是一座“穷人的学校”,又像个军营。校歌也唱:“谈兵术,投笔可从军,奋精神作中

    流砥柱,公道爱群……”。徐向前从小喜欢爬树上房、舞棍,如今俨然像个小兵,开心

    极了。国民师范学文化,学政治,又学军事。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军队中的一些大官,

    常来讲课。有些学生,暗暗担心:“这不是当了兵啦!”徐向前却不担心,他要读书,

    要寻求一条生活的道路。他想就算当兵,也不怕。

    国民师范在阎锡山治理下,过的是严格的军事生活。徐向前每天早早起来,跑完步,

    洗罢脸,就拿起书本,高声朗读。他开始学习英语,从字母、单词开始,咦咦哇哇地练

    发音。在沱阳高小读书,他学过英文字母,早已都忘了。

    “中国人为啥学外国人说话?”他问一个比他年龄大几岁的同学。那同学也每天咦

    咦哇哇学英语。

    “学英语好,”同学神秘地说,“学会外国话,出国留洋去!”

    “留洋是什么?外国啥样?”从乡村来的徐向前不懂。

    “留洋啊,坐上轮船,漂洋过海,到外国逛逛。”

    那位同学,不知是听人说,还是从书报上看的,把外国说得天花乱坠,讲得“留洋”

    比孙悟空去西天取经还热闹。徐向前从小拾粪、挖野菜,活动的天地就是永安村。离五

    台山那么近都没去过,没看见过海,只在村边滹沱河里学过“狗爬”。他不相信那些话,

    也从没想过会出国留洋。学徒的时候,只想能到太原玩玩,只想有机会再读书。现在,

    读书的愿望实现了,像个饥饿的孩子,忽然来到摆满丰盛饭菜的餐桌前,大口大口地吞

    食起来。听说,速成班两年毕业,能分配到乡村当小学教员,他更觉得幸运。

    学校是新的,课程也是新的。开学这一年,正碰巧赶上“五四运动”,从北京大学

    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正像一团火在全国各地燃烧。“五四运动”的烈火,

    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一颗颗受苦的心。徐向前从图书馆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了俄

    国的十月革命,看到了列宁(当时翻译是“里宁”)的名字,看到了全国各地学生、工

    人罢课罢工的消息。他感到这个世道变了。可是,革命是怎么回事,反帝、反封建又是

    怎么回事,他还不懂。

    读书、看报,使他懂的事越来越多。学校课本上没有的事,他从杂志上看到了;老

    师没讲过的事,他从同学中听说了。兴许是因为从小受苦多,他从心里向往俄国那样的

    革命,敬仰那个“里宁”。

    “俄国有多远?”一天徐向前又问那个读英语上劲的同学。

    “远呢!”

    “劳农政府是什么?”

    “……”那同学说不清。

    答案最好自己寻求。徐向前课外和晚上,常跑到图书馆,从书报里,找他想知道的

    事。学校课程里并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课,他从书报中,从一些同学口中渐渐知道

    了。“无产者革命”,像是一星火花,点燃着他的心。虽然,这火忽明忽暗,他还没想

    到自己就要走上革命的道路,却在不自觉中一天天觉醒着。

    太原这古城,有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历史遗迹,离学校不远,就是双塔寺;出城往西

    几十里,有出名的晋祠。那里有古老的隋槐、周柏,唐太宗的亲笔石碑,还有许多奇妙

    的传说。这一切,都不能吸引徐向前的心,他读书,贪婪地读书。《三侠》、《五义》

    之类的故事,不再使他着迷,他最爱看的,是有关新生活和革命的书。

    第二年春天过后,“五四运动”一周年纪念,学生们开纪念会,上街演讲、贴标语。

    徐向前作为觉醒中的一个学生,走上了街头,热情地参加活动。督办阎锡山害怕学生闹

    事,在督军署门前,设下三层兵,第一层皮带队,每个兵手提皮带;第二层是矛子队,

    每个兵手拿长矛;第三层是手枪队,每个兵握着手枪。

    徐向前从人们议论中知道了,阎锡山只准学生按他的规矩行事,不准闹事越轨。阎

    督办是什么人呢,在他心中画着一个问号?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开学不久,

    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由阎锡山控制的这所军事学校,也

    沸腾起来了。许多学生走出校门,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演讲。”“我从报刊上的反动文

    章中看到‘苏维埃’、‘劳农政府’这些词,感到很新鲜。‘列宁’的译音当时叫‘里

    宁’我仅知道他是苏联十月革命的领导人。”“这所学校以后办了很多期。与阎锡山的

    愿望相反,它成了山西学生运动的中心,薄一波、王世英、程子华等同志曾先后在这所

    学校里学习,从事过革命活动。”

    太原国民师范,不仅使徐向前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从此开始对政治、

    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学习期满毕业后,先是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任教,

    不久被学校辞退了。之后,他又在阎锡山的老家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找到一个任教的位

    置,可是不到二年,又失了业。这一次,是由于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讲

    课中随便讲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故事,被叫去训导,他认为学校无礼,当面和校长争

    了几句,结果学校又将他辞退了。

    教书每年能挣二十块大洋,两次被辞退,使徐向前受到难以忍受的打击。他原以为

    阎锡山是提倡“新思想”的,在以他的字命名的“川至”中学里,却只能照本宣科,不

    准说句别的话,这难道就是“民智”!徐向前这时刚与东冶镇宋门女子朱香婵*结婚,妻

    子和母亲劝他,向学校去赔个礼,请求复教。徐向前生成的犟脾气,他说:“我不知道

    自己得罪了人,赔什么礼?磕头作揖求个书教,我才不哩!”

    这一年,徐向前已经是二十二岁了。失业在家,家景又不好,往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奔到太原,想找个事做。

    寒冬的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徐向前在太原城转了几天,工厂进不去,学校入

    不了门。每天在街头巷尾徘徊。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城,无处容下这个倔强的青年。

    一天,徐向前听到军队中做事的哥哥徐受谦说,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正在上海招生,

    有位姓郭的军官,愿意暗中保举些人去投考。徐向前虽然不了解那个军校,听说是孙中

    山办的,约了几个同学坐上火车奔了上海。

    军校招生简章,徐向前到上海以后才知道的。应考的条件和手续,规定了许多条。

    政治思想条件、学历条件、身体条件,要求是颇严的。什么“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

    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什么“旧制中学

    毕业及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毕业”,什么“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病、肺

    病、花柳病等疾害”。考试规定既要笔试,又要口试,笔试要考作文、考政治、考数学,

    口试要“观察对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适

    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等等。

    徐向前从小听老人说,江南有个大上海,路灯、马路、高楼大厦,热闹透了。人们

    常说:一生一世,若能到大上海看看,死了也甘心。徐向前来到上海眼花缭乱,路不会

    走,商店门不敢进。洋人和阔女人,洋得出奇,阔得身上冒香气,坐汽车的,坐人力车

    的,东奔西走,不知都是什么人。黄埔江岸上,轮渡码头上,乞丐成群;拉黄包车的人,

    赤着脚流着汗水在马路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