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皖东名胜琅哪山(2/2)

竟使字迹模糊而不能久传。苏拭得知后,亲自为其老师的名作用正楷重新书写,每字有10厘米见方,端庆敦厚,并刻在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之上,使得这一“欧文苏字”成为金石中精品。以后人们为了感谢冯公愚,又在宝宋斋旁筑一冯公祠以彰其护碑之功。

    醉翁亭旁,遍栽梅树。其中一株古梅枝杆苍劲,引人注目。这株被题为“花中巢许”的古梅每年开花不与腊梅争先,却在春初与杏花同期含苞怒放,故又称为“杏梅”。尽管它不过几百年的树龄,但人们都相传是欧阳修手植,并借此树赞誉欧阳修清白高洁、不争权势、不重名利的气节。

    走出醉翁亭,循长约一华里的琅哪古道上山,两旁古木参天,枝叶繁茂,荫天蔽口,满目苍翠。忽见刻有“峰回路转”四字的拱形牌楼,山势豁然开朗,有蔚然亭掩映在树丛之间。亭旁的深秀湖构成一幅绝秀的山水画,峰峦倒映在水中,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过深秀湖可抵山腰之上的琅哪寺。此寺是琅哪山上最古老的寺庙,建于唐代。寺内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均雕梁画栋,十分壮观。附近寺庙建筑众多,如无梁殿、明月观、念佛楼、抵园、悟经堂等,成为佛教胜地,为名山增辉。唐宋时代,琅哪山上僧侣多达800余人。右寺内外尚有亭台20余座,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筑于山上,处处入画。琅哪寺以上之山路上,还有不少幽洞深穴。雪鸿洞口的石刻“南无释迎牟尼”相传为宋大祖赵匡撒手书。洞内巨石嶙峋,深不可测,据说朱元璋曾带兵屯驻雪鸿洞内,直通金陵,神不知鬼不觉地攻下了南京城。归云洞的洞口被松柏、藤蔓所掩盖,更显得神奇莫测。

    沿山上石级向上攀登可到达最高峰南天门。过去南天门上有碧霞元君殿和三座亭子,现虽已毁,但山顶却耸峙着一座电视塔,为古老的琅哪山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远望只见限哪山上下满目苍翠,南望长江如带,西望钟山苍茫,北望大地锦绣,东有京沪铁路上奔驰的隆隆火车。人们在为祖国山河壮美而陶醉之时,不禁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