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皖东名胜琅哪山(1/2)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开首便是“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通篇文章不过400余字,但情景交融,描绘了琅哪山之美景和作者为之乐而忘返、忘乎所以的心情。于是,琅哪山随着这篇千古名作而成为世人注目的名山了。

    琅哪山古称摩陀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距长江不远,又靠近京沪铁路,交通十分方便。最高峰不过317米,但远望山峰“耸然而特立”,近探山谷“窈然而深藏”。山中林木繁茂,花草遍地,山泉涂涂有声,洞穴神秘莫测。唐宋以来各代建筑众多,摩崖、碑刻有数百处。欧阳修之后,苏轼、土安石、曾巩、土阳明、文征明等各代名人留下许多诗文,使琅哪山名声大噪,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宋仁宗时,朝廷**,权贵当道。欧阳修等人力主革新财政,却在庆历五年(1045年)彼贬滴滁州。他与当时琅哪寺的主持和尚智仙结为好友,终口游于琅那山。智仙和尚在山麓建一小亭,欧阳修为之作记,记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亭”由此得名。醉翁亭后屡遭破坏,但一再修复,现在醉翁亭成为琅哪山上第一名胜。

    醉翁亭一带已成为一个布局精巧的园林建筑群,有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等九处风格各异,但相得益彰的古建筑,称为“醉翁九景”。醉翁亭前的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清澈甘冽,曾称为玻璃泉。此泉即为《醉翁亭记》中所写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相传欧阳修每次上山,常见百姓饮用酿泉,也舀上一碗一饮而尽,连声赞道:“甘哉!美哉!”于是他与侍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例”,摆开宴席,与村民喝酒行令,一醉方体。以后他在召集幕僚议事时,也用酿泉代替香茶,并称之为“与民同味”。

    醉翁亭旁的宝宋斋为明代冯公愚所建,为的是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碑刻。据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之后,曾亲自运笔,并凿成碑刻。周围百姓仰慕一代文豪,纷纷前去摹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