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 人世沧桑各不同(2)

人世沧桑各不同(2)(1/2)

    高考改革不能只重形式

    政协会议上,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委员对内地高考科目频繁变更提出疑问。因为五年变了四次,规则摇摆不定让师生无所适从,对教学影响很大。

    许委员在南京大学任教30年,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10年,去年刚刚受聘到澳门工作。其对于内地高考改革的情况是有切身体验的,提这个意见绝非越俎代庖。

    笔者认为,在现有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只一味调整高考科目意义不大。这样无法彻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高考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为什么师生会无所适从呀?因为教学还是只能围着高考这个核心转,升学和就业的现实情形要求师生不得不这样做。只在高考科目和形式上做文章,除了会增加师生负担,丧失可循的评价标准之外,并不能丝毫改变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现状,教育体制并没有实质的变化。

    一般说来,任何改革都会是利弊共存的。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绝不能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往高考科目改革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打破了僵化的考试格局,不断地引导整合知识,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变来变去就让人搞不懂了。比如考试科目第一年由文理两科改为“3+X”,即公共主科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第二年就文理不分家了,“X”也成了六门副科大综合;第三年又变了,成了“3+一门文科或理科科目+六门大综合”。变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着实令人有晕头转向之感,还让师生如何进行高效的教与学呢?有人或许会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学好了知识,怎么考都没问题。但教学还是有重点的,不能平均用力吧。考试科目和形式的急剧变化的确让人无所适从,肯定损害众多考生的利益,影响发挥和考试成绩。每一次大的新变化,都是对上一次变化的否定而非逐步完善,那么到底还有没有比较稳定的评价标准?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和科目组合最能考查出能力?

    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成败,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高考和教育改革要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要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负责。教育领域的改革不能拿学生利益做试验的牺牲品。当改革实践中一些负面影响凸显出来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稳定和规范下来。有鉴于此,教改应从根本体制上入手,不能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形式的变化。这是制定规则的基本方向。0311(原载《南方周末》)

    批评黑哨就不够积极向上?

    龙马大战刚刚结束,热爱足球的小荷同学又想起了她去年的高考作文,以规则为题的《失衡的天平》。这篇饱含真情即兴挥就的文章,因为抨击黑哨破坏规则而被老师判定为“思想消极”,总共60分的作文只得了38分。这个平素性格开朗有点像男孩的女生,伤心了好几天。她觉得判卷老师有失公允,这对她打击太大了。

    这个作文分数对她人生的影响,肯定是消极的。这件事看似不大,然而教育无小事,“小问题”背后常能反映教育的一些致命弱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到底是谁的天平倾斜了,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事物,同一文章,评判结果会因人而异,很难说哪一种更为公正。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混乱,就是没有规则。那么判别一种规则是否公平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现实,而不是理想。另外,还有一个对规则的理解是否准确公正的问题。

    规则当然要遵循法理与公义,检验它们都要靠现实标准,看它们给我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了或者只能造成怎样的后果。拿这篇高考作文来说,判低分的依据是:教育大纲规定作文应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但是怎样才叫“积极向上”呢?比如黑哨,是否明知其存在却不能揭露其丑恶,就叫“积极向上”;比如疾病,是否讳疾忌医瞒天过海就叫“积极向上”;比如失误,是否夸大成绩缩小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叫“积极向上”。教育为何不敢直面现实?

    如果我是当事考生,我也会感到迷惘,也会受到伤害。我始终搞不明白,这种教育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扼杀孩子率真的天性而变之为世故,为什么连一丝正视问题宽容真话的勇气都没有呢?难道我们只能交口称赞美好的事物,而对永远只是“极少数”的丑恶行为就得漠视到底?这样我们就会如愿以偿改变现实,从而实现“积极向上”了?说几句真话就“判低分”,这是否也算“说难”之一种。

    谁都清楚那是掩耳盗铃之举,可教育为什么还要那样做,是在遵守一种潜规则吗?即使这种潜规则根深蒂固,但它不利于改进工作、改造现实,从下一代的成长和长远计,就必须首先从教育上打破。直面现实,才有公正可言,才有教育效果产生。否则虚伪的教育,将结出什么样的恶果。

    这个事件,也许当事人因为“感情亲疏”影响了“认知事物”,自以为作文写得很棒,其实不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天平失衡危害更大,更有实际意义。而且当事考生的天平是否倾斜,因为教育天平的严重失衡已很难知晓,无从查到作文原稿。这都是考生的心血和作品,为何不能查阅呢,这本身就不公平。作文评语即判低分的理由之一“只谈足球”,也令人费解。这是一篇叙事文章,像一则寓言,虽然只写了黑哨对规则的践踏,但寓意是深刻的。判卷老师的理解力不应停留在“只谈足球”的水准。

    以这等理解力去评判别人,妄下“思想消极”的断语,不解“积极向上”的实质,也就不足为怪了。而这对于一腔热忱的学生个性和感情都是极大的伤害。不错,中国男足目前比较丢人现眼,如此恶劣环境下球迷的热爱尤显难能可贵,这正是希望所在。而黑哨之类与足球事业的不和谐音就愈加令人切齿痛恨。我相信,该考生饱含激情的文字一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而发自肺腑灵感突现的文章一定不会差,除非不幸评判者的眼光扭曲了它。既如此,“失衡的天平”就真成了一则绝妙的寓言加“预言”。

    逃避现实不是真教育。作文分数已然无法改变,但教育需要反省之处还有很多。这就是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现实意义。0806(原载《大河报》)

    “感情亲疏和认知事物”可以混为一谈吗

    这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给出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并以《韩非子·说难》当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智子疑邻”为例。材料大意是:古代一位富商家的院墙被大雨冲倒,自己的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提醒以防偷窃,不幸言中后富商便称赞儿子却怀疑邻居老人。韩非认可了这个事实的合理性,着眼点在于“邻人之父”对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