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蓝色之路(2)(1/2)

    遗憾的是这次面试不是我期待的广州之行,还是在上次面试的地点进行。这次是三对一的“群殴”,一个业务经理,一个高级经理,还有一个HR总监。我现在对这次面试的印象就是时间好长,几个人轮番轰炸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他们对经历问得非常仔细。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就是,那个高级经理还问了我组织的一个活动预算多少,经费多少,盈余多少。整个过程应该说我的感觉不是很好,事后的结果也证实了我的感觉。最大的感触是当时的我缺乏同时应对不同类型面试官的协调转换能力,而且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我对这个岗位来说并没有优势可言。

    紧接着我又面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应该说,能到这样一个研究型单位工作甚至只是面试,都是我作为一个计算机系出身的学生多年的梦想。我面试的这个部门的leader是被称为“深蓝之父”的CB(Crazy Bird)许峰雄。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我很荣幸能和包括CB在内的许多科学家进行交流。早上8: 30,我准时来到微软研究院所在地西格马大厦,被领到了一间会议室,这时才得知今天安排了对我的总共七轮面试。第一轮是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由于部门成员一半以上是外国人,所以整个过程要用英语来进行。这个部分主要用来了解你的研究背景、科研创新点以及科研素养。这一轮的时间比较长,面试下来基本就可以进入状态了。剩下的六轮面试全部是“单挑”,包括两个中国人和四个外国人,所以,准备好英语是必要的。其中有两轮是测试基本编程能力,当场出题,限时作答。我的感觉是尽量不要涂涂改改,想清楚了再写;注意程序细节,如边界条件、死循环等等。另外有两轮是team的项目负责人,主要考察你的科研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对细节要关注,要描述出你的创新点的整个思路。这是他们能和你就你的相关工作聊得最透彻的环节,也是最能表现你的科研实力的环节,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去说服你的面试官。在这两轮中还包括一顿午饭,不过这顿饭吃得非常紧张,那个外国面试官在饭桌上还在和我讨论科研问题。还有两轮是部门的“大佬”对你的科研情况、综合素质的考察,其中包括CB。应该说,尽管面试官是微软研究院的高层,但给我的感觉这是最轻松的两轮,我和CB甚至聊起了他原来的IBM经历,聊起了IBM出售自己的PC业务给联想。他们出的题也多是智力题形式的。另外那个高层还问了一些咨询公司面试常问的问题,比方说分析北京市每年的汽油使用量等等。从微软出来天已经黑了,看看表6: 30了,一天的面试太紧凑了。此时的我脑袋发木,两腿发软,精疲力竭地回到北大。

    紧接着,我又面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次面试,感觉多数科研人员认为我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地做下去,还有好几个面试官问我是否有读博士的打算。这样,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来这儿脱了一层皮,也算人生完整了,对得起我学的这个专业了。

    ……

    蓝色之路

    我利用暑期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了IBM的一个实习项目,这使我对IBM这家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争取到了一个担任IBM校园大使的机会,对公司的招聘流程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IBM对每年的校园招聘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