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节:隐性价值的困惑:了解新游戏(3)(1/2)

    正如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所指出的那样,组织或人力资源问题(被定义为内部流程或学习与成长),往往是反映企业未来顾客和投资者价值的领先指标。他们的工作所提供的许多范例表明,运用资产平衡表来建立一个以战略为核心的组织完全是可行的。他们还指出,一个设计得完美无缺的资产平衡表,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取得成功,而是完全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失败。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种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企业的组织流程及其运转非常差劲,和资产平衡表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在资产平衡表上所看到的价值,有可能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那些可能影响企业隐性资产的业务领域。如果用财务科目来衡量的话,这些因素就会把未来的财务业绩和未来的价值,一一告诉我们。

    趋势3:不断强化的组织能力,是企业未来价值提升的关键

    会计工作所注重的,是企业的隐性价值,而资产平衡表所显示的,则是领导者应对确保企业未来成功的各种领先指标,给予特别的关注。两者所忽略的,是企业领导者在做出能够确实为企业持续创造隐性价值的选择和行动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洞察力。换句话说,对于提高企业价值来说,其关键就在于,企业领导者能不能充分发挥人和组织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

    领导者的作用,就是集合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完成企业的工作。传统上,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是其完成工作的有形的等级、结构,和流程。领导者最主要的工作,除了改变组织的结构(调动人员/改变等级,等等)之外,就是通过实行改革来确定组织的流程。但是,最近以来,组织学习工作的重点,已经从结构转移到组织能力上来了。

    能力代表了一个组织运用资源、达成目标、走向成功之路的能力。它构成了组织的特性或个性、管理方式,并帮助企业领导者取得成功。对一个组织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态,一直在对众多组织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这些组织都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当我们请人为他们喜爱的企业下一个定义时,他们的回答大都集中在微软(Microsoft)、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诺斯特郎(Nordstrom),和星巴克(Starbucks)这类企业身上。随后,我们再问到,是否知道这些企业各是分几级进行管理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人知道,也没有一个人有兴趣关心这一点。但是,当我们问到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企业时,他们立刻就作出了回答:因为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让顾客满意或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他们的反应,事实上恰好抓住了一种变化趋势,即从注重规章制度、程序、策略、管理层次和其他等级制度,转向更加注重核心能力、流程,和文化。所以说,一个高效的组织,是绝对不能用管理层次、职位体系、干部人数来加以定义的,而只能用能够对企业需求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来加以衡量。以前常说的那句“结构跟着战略走”的老话,早已经过时了,现在应该讲“有什么样的能力,才有什么样的战略”。许多理论家还把这个概念,当作了还原组织本来特质的一个不二法门。

    所谓能力,指的是组织所具有的技能、才能,和专业知识,就是人们究竟在想些什么,能够做什么。由于个人能力在整个企业中得到了共享,因此,个人能力不再和其他个人或其他项目直接挂钩,而是在一个组织框架之内,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与技术上的核心能力相互弥补,就构成了一个组织的长期能力。而任何一个组织的组织能力,都是由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两部分组成的。

    我们相信,能力是一个企业极为重要的隐性价值,因为它是企业发展战略蓝图的基础,并恰好弥补了企业市场价值和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这也就是本书为什么将重心放在领导者如何将企业能力转化为企业隐性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

    构建隐性价值:企业领导者建立价值的指南

    在组织对隐性价值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并对之进行良好的管理以后,隐性价值将使组织领导者有能力采取某些特定的行动、作出某些特定的选择,来满足组织的需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隐性价值就可以转化为显性价值。当所有这些工作都完成以后,员工会更加忠诚,顾客会觉得更有亲切感,而投资者的信心也就理所当然地水涨船高了。

    本书为建立组织的隐性价值,描绘了一个基本的轮廓。根据我们所作的这些研究,我们再次进行了一番回顾,并很欣慰地发现,过去20年中,在让一些一般性的企业代理人转变成为全球性企业的领导者这一点上,我们取得了一点成功。(当然也有不成功的例子。)上面的图1.1,就是我们所画的一张隐性价值结构图

    在图1.1中,我们指出,隐性价值具有4层结构。所有的领导者都在这样一个结构之中,作出他们的选择,并发挥这些选择的作用。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也曾看到企业领导者使用过那些具有极大作用和影响力的创意。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就曾经使用这样一个框架,向他的投资者解释其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结果,第二天,分析员们在各种贸易杂志上发表文章,并使用了这样一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句子:“XYZ公司最后把钱都投到了它能够大声说话的地方”、“XYZ公司在如何建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