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三单元第一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第一章.三国两晋南北朝(2/2)

后,政治上针对“晋政多门”和方镇多叛的情况,在承认士族特权的同时,中央机要用寒人,州郡重镇任宗室。经济上,刘裕在称帝前就下令禁止豪强隐藏户口,称帝后,他又先后下诏赦免“亡叛”,放免部分吏、士和刑徒。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刘裕称帝后不到三年病死,子刘义符继位。从这时开始,刘宋开始走上绝路。虽然“元嘉”有过一段小康,但是“草草”而过,而后开始的就是相残杀,直至灭亡。

    南齐是南朝里经历时间最短的。萧道成出身于布衣素族,做皇帝后,很想把宋末弊政改革一下,他在位四年中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整顿户籍。在检籍过程中,由于检籍官贪污作弊,结果“前检未穷,后巧复滋”,“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使却籍户不满。他们纷纷到官府上诉,萧齐政府不予理会,矛盾随之激化。萧齐同刘宋一样,为了争夺权力,宗室间不断互相残杀。齐武帝死后,萧道成的侄子萧鸾父子相继即位。他们怕高、武子孙夺权,便进行大肆屠杀。

    在齐宗室互相残杀中,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称帝,建立梁朝。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颇有虚名,但实际上是一个贪残、愚蠢、伪善的帝王。期间,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战乱后,南朝在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为东魏、北齐所占;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归西魏所有。残暴的侯景军在江东地区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从此,南朝的力量更衰弱了。

    最后一个陈朝,陈霸先出身寒微。侯景之乱爆发后,陈霸先在岭南起兵讨伐侯景,逐步取得了权位。陈建国时,萧詧占有江陵,萧勃占据岭南,一些新兴起的土豪还各据一方。以后,陈文帝用笼络和征伐兼用的办法,相继消灭许多割据势力。后主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并且大修宫室,耗费了大量钱财,使经济又遭破坏。这时北方的隋朝已经强大起来,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入建康,俘后主,陈朝灭亡。

    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和无情几乎一脉相承,其皇室家族的自相残杀又惊人地相似。使南朝纷纷灭亡的原因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然是寒门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南朝规定,士族的子弟二十岁就可以登朝做官,庶族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士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高官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士族同庶族之间保持着严格的等级界限,高门甚至不同寒门通婚共坐。

    庶族是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不甘心受到士族的排挤,通过从军等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开国皇帝,就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因此,军队成为了庶族唯一出人头地的渠道,也就使得南朝政权的更替都是出身寒门的当权将军废掉前朝的末帝。

    东晋遗传下来的腐朽的门阀制度,教条的士、庶等级,扼杀了社会的活力。朝廷的当权者不让庶族地主阶级们掌权,就逼得他们不得不想别的办法。正好此时身逢乱世,那么庶族地主就只有通过军功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将军兵权在握,就想当皇帝,这就导致了南朝城头纷纷变换大王旗。

    四、北朝的变迁

    北方的北魏是北朝的主线,因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朝都是昙花一现,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功绩。北魏不仅统一了北方,更有可取之处的是在政治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经济上开展“均田制”改革。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该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西晋末年,拓跋部分为三部。拓跋珪推行屯田,发展农业,国力日益强盛。经过征战,于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北魏开国初期很有进取心。不论是在南北朝期间第二次统一北方,还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都颇有可观。此时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统治阶级还没有承袭那么多封建士族地主的腐朽之气,整个国家给人们以蒸蒸日上的感觉。

    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北魏建国初期,统治者对各民族的压迫十分残酷,而且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使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汉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凄惨。北魏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又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族人民为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如果步兵不前进,便被骑兵踏死。北魏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迫使各族人民不断地起来反抗,给统治者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针对这种情况,北魏政府觉得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均田、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这些制度的推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均田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一定数量的可耕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和减轻,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这对北方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都是有利的。其次,许多少数族人民成为均田户,对巩固他们的定居农业生活和进一步封建化也有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而变得愈来愈尖锐。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在平定起义的过程,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一方,其中最强大的是割据东方的高欢和割据关中的宇文泰。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傀儡皇帝,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东、西魏存在的时间都很短。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于是北方形成了北周、北齐对立的局面。

    五、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杂居、大融合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时期。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往往是伴随着野蛮民族的征服开始的。北方少数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如他们管理畜牧业的技能便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民族融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了隋朝重新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所有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全部被汉族所同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