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5 部分阅读(2/2)

巫祠语言。盗,田荒为盗。是说脱离土地生产,或经商,或流向“城市”,春秋时期城市经济兴起。

    “是以,圣人之治”以下部分是后加的解释,这一部分的民已经是下层的生产者。“家族”确立起来,出现了**的土地经营。文章的民大约指这一部分人。主张这部分人无知,无欲,安心农耕生产。

    圣人之治:道一派参加争鸣以圣人之治为理论依据。道派的理论虽然有了发展,作了新的解释,只是不能脱离巫祠的思想体系。无知,无欲,无为,使得道派在争鸣中不能前进。

    55 善为道者

    原文

    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皆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致大顺。

    :古:这是春秋时的辩论文章,古指巫祠时代。    明,愚,智:借用巫祠语言。明,智是指家族经济,愚指氏族经济。     以智治国:就是世袭制的诸侯制度。    稽式:犹说定理,定式。    玄德:指巫祠时代,所以是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是说巫祠时代与春秋时代的诸侯制度相反。    大顺:大顺。

    解读

    以智治国:进入战国,各诸侯国的斗争更加激烈。这是社会变革的前夜。斗争的焦点表现在怎样“治国”。用这一章的话说,叫做以智治国还是不以智治国。周春秋以来,家族兴起,建立起来诸侯政权,商代的政权是贵族政权,是贵族的联合,首领由推选产生。诸侯政权可以叫做家族政权,实行世袭制。家族政权虽然实行世袭,仍然是贵族联合的性质。在激烈的诸侯斗争形势面前,加强政权就成为政权存亡的大事。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吸收“士”到政权中来。以士执政,在墨家叫做尚贤,在道家叫做“智”。

    这一章不能晚于商鞅变法,商鞅时,“士”已经进入政权,标志关于政权的辩论结束。

    3                                                                         56    五色

    原文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驰骋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读

    这一章透露出来宝贵的信息:周春秋以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发生了五色,五音,五味的变化。可惜,对这些变化道派持否定态度。

    57    绝圣弃智

    原文

    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之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读

    圣,智为墨家主张。仁,义为儒家主张。巧,利春秋时代的工商经济。民,指传统的氏族经济。孝,慈,商语,为巫祠提倡。盗贼,指脱离氏族生产的人,不同于今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典型的巫祠思想,后来为宗教继承。

    6 58    大道废

    7

    原文

    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读

    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对春秋时代的评论。

    仁义的实现以放弃对道的信仰为前提。诸侯的斗争,兼并以欺诈虚伪为手段。亲族相残杀的时候想到了孝慈。政权在争斗*的时候才显出来忠臣。

    7

    8       59     天地不仁

    9

    原文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间,其犹囊nang龠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

    这一章是对法家的攻击。模仿法家的语气,正话反说。

    你们法家有什么天地仁义,将生命当作祭祀的刍狗,你们的人世就象鼓风的囊龠,越动越乱。

    不如守中:开了中庸之道的先河。

    10

    11            60   上德不德

    12

    原文

    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后,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

    这一篇已经是宗教的宣讲。

    61    为学

    原文

    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读

    这一章可以看做是道与治政关系的总结。这样的政治关系从巫祠的无为理论套出来,现实中不存在。

    小结

    道家的主张收集在道书中就是这一篇的争鸣文字。

    道家的主张没有为历史接受。历史是沿着商鞅变法的方向走皇帝政权的道路。象道家一样,儒家和墨家也没有为历史接受。但是,道家对于社会的苦苦思索,道家的哲学思想,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于今天。

    杂篇

    道德经解读杂篇

    62企者不立  63积大怨  64持之  65玄同  66三宝  67善为士者

    68善行  69上善若水  70出生入死  71其安易执  72勇于敢

    73知不知  74民不畏死  75民不畏威  76天门开阖  77为无为

    78将欲  79大成  80知人者智  81名与身

    大约春秋战国之际,道家成长为学术派别,社会思想的“主旋律”,宣讲道德经成为了壮观的学术潮流。下面的20章虽然不出道宣讲范围,只是不同程度的偏离道思想体系。

    62  企者不立

    原文

    二十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一篇可以看作对道思想的庸俗化。

    63 积大怨

    原文

    七十九 积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辙,天道无亲,常与善于人。

    ?在今天,我们也常说,还是好人多。

    64   持之

    原文

    九 持之满盈,不如其已,揣而锐利,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高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一篇的论点来自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而不是道思想体系。

    13

    14                              65  玄同

    15

    原文

    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一篇舍弃了道思想的精髓。

    16

    17                 66 三宝

    18

    原文

    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战,以守则守,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这一篇出于对战国时争战的考察,提出了3个原则叫作慈,俭,不为先。话不错,只是超出了道思想体系。

    67 善为士者

    原文

    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功,是谓配天,古之极。

    ?对不争的曲解。

    68 善行

    原文

    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约无绳约而不可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篇实际上探索了认识论: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17                                   69 上善若水

    原文

    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万物之所恶,故畿于道。居的善在地,心的善在渊,与的善在仁,言的善在信,政的善在治,事的善在能,故此无忧。

    ?先是以水喻道,然后是对善的解说。道与善没有什么联系。

    70 出生入死

    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生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迂兕虎,陆行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有三分之一的人该死不死,为什幺,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死地。

    71 其安易执

    六十四 其安易执,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维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之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一章挺有意思,开头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接着说圣人不败是因为无为,民失败是因为始终不一。结论是:圣人不欲,所以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学众人之过错,所以不敢为,圣人维持现有的秩序,所以不再改变。

    72 勇于敢

    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战国后期,出现天崇拜。“圣人犹难之”,可知巫祠时代已经被忘记。西汉时,“天不变,道亦不变。”标志道思想结束。

    73 知不知

    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一章是文字游戏。用今天的话可以这样说:

    知道“不知”叫做上,不知道“不知”叫做病,因为将“不知”当做病,所以才能“不病”。圣人不病,是因为将“不知”当做病,所以不病。

    74 民不畏死

    七十五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人者,夫代司者杀,是代大匠砍。夫代大匠砍,希有不伤其手指者。

    ?孰敢以下,是后补充的文字,画蛇添足。

    75 民不畏威

    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不解。

    76 天门开阖

    十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这一章概述了人的一生。营魄抱一是受精,专气致柔是婴儿,涤除玄览是生长,爱民治国是长成以后,天门开阖是生育,明白四达是说人生的价值。

    77 为无为

    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容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看不出作者想要说什么。

    78 将欲

    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看不出作者想要说什么。

    79 大成

    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纳,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看不出意思。

    80 知人者智

    三十二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功,自胜者强,知足者高,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废话。

    81 名与身

    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无意义,对道思想的庸俗化。第二书包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