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5 部分阅读(1/2)

    前章讨论道的来源,提出了道的四个特征:反、弱、无、有。这一章是对弱的论述。文中例举了人之生死,万物草木之生死来论证弱。弱与生相联系,弱的反面强与死相联系。文中表达的意识在今天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但是这个弱是道书的重要内容,宣讲人反复宣讲的重点,明确的说:“弱者,道之用”。

    道之用,用今天的话讲,叫做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等。正因为这样,道书曾经被认为是“保守”,“倒退”,“反动”,等等。

    弱是道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总结了,表达了至少到春秋时古中华的社会思想。它是古中华几千年间形成起来的历史思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民族意识。我们常说,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特色在哪里?这弱的思想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道之用的弱是一个很新奇的话题。为了将事情说清楚,可以分做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探索它的形成历史,或者叫做历史背景。第二,讨论它的历史价值,或者叫做深远影响。

    道思想在生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生命的本质应该是一个过程,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道思想将“道法自然”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自然应该是“客观”的同义词。沿着生命和自然的方向向前走,是平坦的大路。可惜,道思想从“朴素的唯物论”偏向“朴素的唯心论”。道思想走上了“弱”的小路,沿着“自然,无为”的方向,走上了“中庸”之道。

    社会的思想一旦产生出来,将走自己的路。道思想从“生育崇拜”的巫文化走出来,道思想就不能不打上母文化的印记。

    46 柔弱于水

    原文

    七十八 天下其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柔弱得象水一样,可是,任何强的力量都不能战胜它,也不能改变它。弱胜强,柔胜刚,这个道理谁都懂,却难实行。所以,圣人说,在“国”危难的时候得到委任的人才有资格做天下王。

    47   天下希及

    原文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 用与利

    原文

    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an埴zhi粘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读

    这一章可以看做是对“有生于无”的解释。

    在没有车以前,先有了“车之用”,从车之用造出车来。在没有陶器以前,先有了“器之用”,从器之用做出陶器来。在没有房屋以前,先有了“室之用”,从室之用造出房屋来。所以,无在先,有在后。

    所谓哲学在于对“无”的认识,对有的认识叫做物理学,化学。书中对无的解说大致上有两种,一种如这一章,先无后有,从无到有。又一种如生命周行,有,无循环,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天地间。

    49 道可道

    原文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

    名:形,无与有的分界。 常无,常有:就是无,有。 欲:可以,能够。 观:观察,考察。 妙:起源。 徼:还是起源。 同出:一回事,起源相同。 异名:无形和有形。 玄:远。

    译文

    道,不是道路的道,名也不是名字的名,道从无形开始,万物从有形开始,无形也好,有形也好,都是一会事,都在很远以前。

    解读

    这一章的时代要晚得多,可能进入战国时代,已经距道书成书不远。西汉时的本子,这一章在全书的中间,这一章的位置还不突出。今天看到的本子这一章排在书首第一章。当做道书的代表章。其实这一章是对生命周行章的摘要重复,没有新的内容。

    50 道生一

    原文

    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

    道通过一传递生命的精,精的传递产生雄雌,有了雄雌也就有了万物后代。生命万物“负阴抱阳”来接受精,精就象看不见的气那样融汇在万物间,建造出来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

    人间最不幸的事情是孤寡和死亡,而王公往往这样称呼自己。从称呼可以看出来,事情的损益得失是互相关联的,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祖先这样传下来,我也这样传下去。强梁并不永恒,我将当作格言牢记。

    :

    道:对于道,作者多方面探索,这一章指生命起源,起源生命的。  生:与今义不同。  一:用文字表达的雄性生殖器。  万物:指生命,主要指人。   负阴而抱阴:在今天叫作*。  气:古哲学术语,古哲学认为,无形的气起源了有形的世界。  和:道德经用语,书中多处用和字,常字表述没有变化的理想的世界,理想的人间关系等等。  不谷:不吃饭,就是死尸。  人:人的古义在今天叫作神。例如,天皇,地皇,人皇。这一章可以解作祖先。  强梁:在今天指强盗,恶霸。古义不是这样。  教父:就是教,父是语气词。

    解读

    道生一是这一章的关键词:道通过一传递,表达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崇拜一定发生在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流传在卫河和黄河地区,时间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道生一表达了和证实了母系制时代的婚姻关系:生育的受精奥秘一旦发现,将引起祖先热烈的关注和严肃的思考。一崇拜这样产生出来,一崇拜的婚姻关系这样产生出来。

    一崇拜的时代是这样的早,而道生一道宣讲却延续到2千年以后的周春秋时代。古人忘记了祖先的婚姻关系。例如,这一篇是从道生万物,不可自大角度宣讲。

    这是一篇论文,以“生”为论题。从生到死,损益变化,王公也不敢自大。结论是“强梁者不得其死”。

    “有生于无”将道分做无和有两个阶段。“道冲”在无的阶段,“道生”就在有的阶段。道生,是说有的开始。

    这一章又分做两个部分,“人之所恶”以下是下一部分。上一部分说到了人的开始,下一部分讲人的特征。以王公自称孤、寡为例,作者宣讲弱的道理,宁弱不强。

    在秦,汉之际,帝王以孤王自称,春秋时,这一章的时代以寡人自称。更早的商代没有职称,直呼名字,自称吾和我。如果不是解读这一章,就不会注意这些琐事。宣讲人注意到了自称后面隐藏的弱意识。“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如果不是解读,很可能误解为“向统治阶级的诅咒”。

    51 道生之

    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德之贵,夫莫之命而长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解读

    这一章重点在宣讲德,读到这一章,我们对德仍然知之甚少。

    道德经解读争鸣篇

    道德经解读争鸣篇

    52宠辱若惊    53介然有知    54不尚贤    55善为道者    56五色

    57绝圣弃智    58大道废    59天地不仁    60上德不德    61为学

    商代以后历时千年有余进入战国时代。从圣人崇拜到道派,道思想达到了光辉的高峰。道思想建立在生育崇拜基础上,继承巫宣讲的思想系统,投入到战国时代的争鸣。书中讨论了哲学命题,站在哲学的高度考察社会,讨论社会的根本关系。道与儒,墨的“争鸣”,在上层与基础的关系上,道提出了“上无为而下有为”,认为基础是第一位的。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在工,农,商的关系上,认为农居于基础地位。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认为人第一重要。道派的思想精华至西汉时被吸收为政权思想,叫做无为而治。

    1                                                      52    宠辱若惊

    原文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乃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是说地位身份的变化,反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惊:是说引起重视,对宠辱的重视。     患:引起宠辱的。      身:与物相对,即人。    贵以身,爱以身:以人为本。

    :宠辱的改变应当受到重视。患重要还是人重要?若身,还是人重要。为什么呢?所谓大患,因为有身体,所以,身体为贵。人是第一重要的,贵以身,爱以身,以人为本的人才有资格得天下。

    解读

    这一章是辩论的记录。辩论的主题是变革重要还是人重要。回答是,人重要,贵以身。变革以不伤及人为限度。那么,贵以身的人是谁呢?贵族的衰落在商的晚期开始,破产的贵族,民产生出来。被商贵族供养的巫也流落到民的群中。到了战国时代,贵族衰落,民成为社会的势力兴起。这就是宠辱的意思。辩论的主题就是贵族执政还是民执政。象这一章的思想在“巫文化”时绝不能产生。将这一章与“立天子,置三公”对照,可以看出民思想的革命性的转变。道一派提出自己的主张,叫作贵以身。就是说,以人为本,贵人的人,爱人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天下。从语言看,用旧的语言表达新的思想,用宠辱作比喻。这是因为表达新思想的新的语言还没有产生出来。这使得读起来感到困难。道一派的主张无疑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象火化闪烁,没有发展出来系统思想。

    53 介然有知

    原文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惟邪是畏,大道其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非道也哉。

    :邪:偏离。 夷:平坦。 民:与今义不同,千年的宣讲集中在五千字的一部书中,民的内容有变化。这一章的民指占有田地的人,特别指非政权贵族的田地占有者。 朝:华丽的住室,家族的住室。 除:打扫干净。  竽:语气词。 盗:指荒田的行为,田荒为盗,书中的盗字指“不本分的行为”,特别指脱离生产的行为,与盗贼的意思不同。

    这件事使我猛醒,道的信仰者必须高度警惕:一条平坦的大路不走,“民”偏偏去寻奇径。这些人的家室十分像样,田地却很荒芜,粟仓也是空的。穿戴华丽,佩戴利剑,饮食充足,这样的人纵然有财货,与道也不同类。不符合道。

    解读

    这一章讲了商代中,晚期时的事情。在商代,土地被大小贵族占有,“田”并不是用来种植生产,而是用于“田猎”。一方面是土地荒芜,另一方面是村落人因为食物枯竭而饥饿。文章对田荒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指责。古河道的土地与大草原不同,古河道地形复杂,无法大群的放牧,而是将牛马羊赶进“田”里,一块田里的草吃光了,再换一块田。供饲养的田在商语叫作“牢”,牛马羊叫作太牢。在商代中期,周人成功的实现了人工种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这一章看,宣讲人曾经发起过种植宣传。

    春秋时代过去了,急风暴雨的革命时代逐渐被后人淡忘,道思想的后继者默默的将相关的文字收集成书,社会生产的宣传家也被遗忘,这些人被后人的后人称作道家。再后来,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道思想的革命内容荡然无存。道德经这三个宗教味儿的文字做了书名。原来的书名“老子”当做了作者名。

    2                                                          54   不尚贤

    原文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尚贤:墨家的主张,大意是说,政权应当任用社会上有才能的人。打破贵族传统,叫做尚贤。    不争:不尚贤,自然就不争。     难得之货:指农耕以外的工商。    盗:超出习俗的行为。   可欲:指商品连通。    圣人之治:以圣人思想对抗尚贤主张。   知,欲:指对商品经济的追求。    智者:指尚贤的那部分人。

    :不尚贤才能民不争,不发展工商民才能不脱离农耕,只有发展农耕社会才能安定。

    解读

    不争,不为盗,民心不乱,这是道家反对尚贤的理由,从这三条理由看,尚贤的主张在于加强政权,道的主张在于维护“民”的农耕利益。民是对氏族集体说的,氏族的集体才谈得上“争”与“不争”。从这个意义讲,道一派主张氏族经济式的社会形态。从语言看,这一篇使用陈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