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八章(1/2)

    第二天一大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满园春色,无人问津,倒是好久没有清理的宣传栏周围人山人海。同学少年都一窝蜂地在看什么,当然其中不乏随大流的“应声虫”。这就是中国人,喜欢看热闹,有热闹当然要看,没热闹制造热闹也要看。只见上面张贴了一“红纸”海报,上书数几密密麻麻的小字,写得甚是不规范,就看这几行大白话比看文言文还吃力费劲,谁让他的字体比张旭的书法还草,应冠以“天下第一‘草’书”。不仅是“小草”,而且还是有病的“小草”,虽说不必是“颜筋柳骨”,他也不必像“伤筋断骨”一样吧,软绵绵的,看上一会就能睡着。不过,他之所以写成“小草”,也是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光耀门楣的事。只见上面如是说:“各位同学,我刘紫苏才是‘布达佩斯’事件的主谋,始作俑者,现已伏法,请大家引以为戒,也不要再去点评那些无辜的受害者,谢谢了!”这难道是《三国志—魏志—董卓传》里所说的“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吗?

    刘紫苏一夜间成了名人,只不过是“臭名”,官乃为贪官,美乃为美妓。海报张贴不到三日,校园里的那点如火如荼就又销声匿迹了,也对,“新打的茅房还有三天香”,又像是放过烟火的夜空,仍是漆黑的一片。学校又恢复到了只有铃声读书声脚步声的世界里。如此,紫苏却有点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班里的同学弄清了事情真相,冷嘲热讽,风驰电掣、纷至沓来,连各任课教师都对他像外星人一样地刮目相看。陆潘则表现得很漠然,仿佛一切都在他得意料之中一样。老史是导演,他却偷偷篡改了剧本。其实,老史也是束手无策,不想袖手旁观都不行,此诚“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徐溥传》)。边城和蓝兰看了海报,两人心知肚明,没有他两的推波助澜,紫苏也不会这么快“闻名遐迩”,臭名昭著,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蓝兰还不知道这个紫苏是何方神圣。吴潇湘这“一班之长”,基本上名存实亡:说什么,都是人微言轻;做什么,都是孤掌难鸣,不想爱莫能助都不行。别说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拍得响,拍得不好听都没屁用。个人的钱用在集体上,是捐助;集体的钱用在个人上,叫贪污。不知过了几天,班级里的同学又有了新的吸引眼球的趣闻轶事,才对这明日黄花不屑一顾了。只是作文课上老师不敢再朗诵他的文章,怕这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即使他读得不煽情,也会煽动班级的学生集体发情。一株“谢家之宝树”就这样顿时成了“朽木不可雕”,自然让人联想起了,《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班级前后左右,一下都失忆了,记不起紫苏是谁了,对他的请教,也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装疯卖傻,都害怕自己被传染上流感,成了被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有的甚至觉得和这样觍列门墙的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是与狼共舞。班级里还有一部分人,恨不能把他当成是一个“异端分子”用嫉妒的火焰,烧死在布鲁诺“鲜花广场”上的火刑架上。

    班级里对他的这种待客之道,已是约定俗成。在学校里,他似乎成了班级声名狼藉的助燃剂,冠绝群雄的绊脚石;在城市里,他成了学校江河日下的千古罪人,好像是一个清华北大没考上,也不及这等奇耻大辱。不过他依旧是我行我素,宛如这铺天盖地的微词是耳旁风。现在的他和陆潘,两人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彼此都有一个陪葬垫背的,不至于黄泉路上太寂寞。麻木不仁的陆潘还会说:“这些好事者,天生就是鼠目寸光,看见别人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夹青菜吃,就也跟着学,岂不知烧青菜时,大部分维生素都溶解在了汤里,他们都往你身上捅刀子,却没有一个人帮你拔刀。”《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说:“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紫苏苦笑,还一副“处涸辙以犹欢”的表情,好像是在对每一个人说:“我马喂得很饱,柴劈得很少,去周游世界很美好。”可他的“装腔作势”掩盖不住一双目不交睫的眼睑,一面槁项黄馘的形容,当高考的铃声响起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不会迟到吧,火车晚点,这乘客比火车更晚?第一次月考,他四门功课亮红灯,三门功课出示了黄牌,说失常其实和他的正常水准也差不哪儿去。同学少年还在不亦乐乎地夸耀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