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节 听房(2/2)

多有多高兴,老满足满足了。

    每逢村里哪家娶新媳妇,最高兴的除去新郎,就是我们这帮小屁孩了,新郎倌心里的高兴劲我们不清楚,反正我们几个小伙伴是乐得屁颠屁颠的。早上老早的起了床,跟在主家忙活的老妈身边不离左右,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捏块炸藕合啥的,嚼在嘴里那个香啊,比喝了都甜。

    新媳一律顶着快红盖头。要是夏天,就穿件小红褂;冬天呢就穿件红棉袄,裤子那年月没讲究,什么颜色都有,脚穿的鞋必定是一双崭新绣花的大红鞋。

    新娘子在男方嫂子或小姑子的搀扶下,慢慢悠悠地下了牛车。跳过火盆,预示以后的小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和新郎官一起走到毛主席像前站好。此时,鞭炮齐鸣、喜糖漫撒。新人冲毛主席他老家三鞠躬,背一段老三篇。当时,新事新办,其他的一切礼节全免。如果这当口,哪位新郎官父非要享受新娘子一拜,那这家老两口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四旧”尘埃落定,你们带头让它死灰复燃,不管什么喜庆场面,一律拉出去跪街批斗,叫你永不得翻身,再踏上一万只脚。苦啊!苦啊!

    闲话扯远了,回归正题。

    新娘子入房。执事宣布:开席。

    院子里大蓬底下早已坐满了亲朋好友、街坊四邻。一来凑个闹;二来随份份子,穷帮穷吗!兴这。在那“瓜菜代”的年月,也成不了什么好地席面。家底殷实点的,每桌席,上两盘鸡、猪相混的主菜压案,其余的都是东拼西凑的杂化菜;贫寒点的家庭,席面不用说,能吃口猪大油炒白菜就心满意足了。大家同住乡邻,谁家过的怎么样都心知肚明,乡里乡亲的到不在乎这个。关键是有热闹就够了。

    席面撤净,不多时就到了掌灯时分。晚上闹洞房,三天没大小。叔叔大爷、大伯子、老光棍一齐上,趁乱哄,楷把新娘子的油,那是常事。隔壁住的刘老二,三天楞没洗摸过新娘子的那只手,没人的时候,还偷偷闻一闻手上粘着的新娘子地香气。

    十二点刚过,新郎家的女眷开始往外赶人了,理由是新郎新娘累一天,该歇息了。

    那时候年龄小啊!不懂,心里还直纳闷:新媳妇坐在暖和的炕上,不动又不摇,吃好的喝好的,还会累着吗?

    带着疑问,不愿地跟着大人身后,回家睡觉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