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 > 第十一章(下) 如画江山

第十一章(下) 如画江山(2/2)

服得五体投地,既然自己无法超越前任的政绩,萧规曹随还是很容易的。况且怀柔这些集团已经把根扎到了燕王军队中,自己没有必要去得罪这里的百姓。“谁知今后这人杰地灵的地方哪家祖坟上冒烟再出多少个将军、伯爵,还是小心些为好,与人方便即于己方便”。

    受武安国等升迁影响最大的是怀柔义学,原来各府、县均有学校,京城鸡鸣山下,有国学,科举进士及第者多为国学出身。各府学每年向国学推荐学生,府县幕佐散职也多出自官办学校。明太祖认为北方沦陷于外族之手太久,人鲜知学,还特地派遣国学优秀生分散到各地教书。所以官办学校一直是读书人的首选,当官的终南捷径。这次朝廷大肆表彰怀柔抗敌之功,除了武安国、郭璞、周衡等原来就是官吏外,得到官职的很多年青人都出身自怀柔义学。加上义学的学生即使考不上功名也能在各新兴行业弄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所以新年伊始,报名上义学的人几乎把操场都站满了。武安国等人有心推广义学的教学方式,决定捐资将义学扩大,改怀柔义学为北平书院,以怀柔义学为本部,在北平、宛平等地设分部,老师和管理人员在原义学学生和社会各界中招聘。学校有固定上课地址,但校园不封闭,学生自己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民宅和旅店中。有人建议把学校和百姓分隔开,以免降低了读书人的身份,新任校长穆罕默德睁开眯着的眼睛,用另类的汉语低声说道:“你们中国有一句话叫有教无类,学校的学生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百姓,我觉得,这是推广教化的最好方式。如果关起门来读书,教出的全是一群不问世事的书呆子,那不是书院的宗旨”。

    在等待徐达班师一同进京的这段时间,燕王朱棣忙着张罗着给父母的礼物。自己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建燕王府,月前奉命之藩,是诸皇子中第一个未行冠礼(未成年)而提前到封地居住的一个。而目前父皇将整个北方防务都交给了自己,待遇之隆,恐怕比太子哥哥还多些。生母早亡,马皇后待朱棣一直如己出,心怀感激的朱棣给父母选择礼物时非常尽心。这些良苦用心里面,还包含着对武安国等人的一份感激。在怀柔的那些日子里,朱棣理解最多的,就是商人的思维和公平交易。“武兄,我一定送一场大富贵给你和这些和我共同面对死亡的兄弟,而你们,一定要助我建立像束赤王子和拔都王子那样盖世的功业,这,是我们的公平交易”!

    御林军虎贲左卫现在都划拨给了燕王,接到解散乡勇的圣旨后,朱棣果断的重金礼聘乡勇们到自己的麾下,所以大部分乡勇都归入了北平卫。朱棣采纳武安国的建议任命乡勇们为教官,到各营中教导士兵们学习火枪、马刀和三眼短铳的使用,以及正步、队列等。新式的训练使经过战火洗礼的御林军虎贲左卫显得愈发英武,虽然武器还没有配备齐整,大多数人只发了一把新式马刀,但在城外迎接凯旋而归的徐达时,不到四千的人马气势依然不输于随徐达回来的二十万明军。让徐达十分高兴,大加赞赏。令徐达最感兴趣的是新式的火枪、三眼短铳和火炮,“如果在出塞前老夫得到此物,任他脱古思帖木儿溜得再快,老夫也能把他捉回来,告慰我华夏祖先”,抚mo着武安国作为礼物给他的火器,徐达不无遗憾的说。

    尽管如此,徐达心里也明白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带兵出塞了,皇上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军权交给自己的子孙,这一点徐达看得明明白白。他不认为蒙古人会就此屈服,和议不过是一种喘息的手段。随着春来春去,蒙古骏马会在草原上茁壮成长,蒙古武士也会再次再草原上驰骋。见识过中原繁华的蒙古人绝对不会甘心放弃每一个机会,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驻守在塞外的璞英和郭英任重而道远。“无论如何,自己这一代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今后的较量将是发生在两国新生代之间”,徐达默默的想。对于朱元璋选择的新生代,徐达很满意。以朱棣的果断加上武安国的机智和镇定,配合郭璞后方支持,如果没有外来挚肘,蒙古铁骑恐怕再也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让年青人早些锻炼吧,英雄不会成长在女人的怀里,宝剑只有饮了敌人的鲜血才会发出光芒。在一起回京城的路上,一向话不多的徐达变得罗嗦起来,把自己平生所经历的大小战役,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结束,喋喋不休的介绍给武安国等人,有心的朱棣拿着武安国发明的“毛笔”,工整的在纸上记下徐达的每一条经验。只有不愿与朱元璋见面而被郭璞硬拉着接受了官职的十三郎,抱着本胡商辗转带来的小说,在一边聚精会神的看,武安国不认识上面的拉丁文,但从十三郎的介绍中,他推断出,那是但丁的《神曲》。(正史,但丁著于1307年到1321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