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五四三 充气(2/2)

德鲁嘴角一歪。

    瑙鲁,守备营基地。

    炎炎烈日下,一队队工程兵们打开木箱”从里面搬出一团团似胶皮似的东西,然后选好位置,将一端接在了鼓风机上,随着嗡嗡的马达转动声响起,大家都捂住了耳朵”幸好此地的民众大部分都已经悄悄撤离,岛上除了刚来的五千多昨日抵达的士兵外也没什么人了,要不然这么大响动瞒不了人。

    一位坐在岩石上等着荚风机吹气的工程兵小战士望了眼远处海面上那艘奇怪的,既没有大炮,也看不到鱼雷,除了几根天线外几乎没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军舰,托着下巴。

    “是什么军舰呢?”

    酷爱收集各类军舰照片的小战士一时间有些想痴了,没注意到旁边的鼓风机已经将一根粗大的胶皮管子迅速膨胀起来,眨眼间就变成了一个外表像大炮的充气物,远远看去要是不注意,还真会被这个大家伙迷惑住。

    “别看了”快挖掩体。”

    班长推了下发呆的小战士”一想到英美舰队几十艘军舰向这个拥有十门“岸炮”的基地倾洒炮弹”就让人激动地全身发抖。

    当然,连长说了,要让人家炸的久点,还需要弄个比较牢固的外壳,所以将充气大炮安放好后”还要挖工事”做伪装。

    一铲一铲泥土被迅速堆高,大量用于伪装的树叶和被堆满“炮台”最后还要在泥土表面浇上一层薄薄的洋灰,这样看起来就和真正的炮台没啥两样了。

    当然,人不能少,要不然人家看到连操作炮台的士兵都没有,肯定会怀疑的。

    所以士兵们又抱来了一个个或蹲,或站,甚至是举旗指挥和扛着炮弹的木质假人,给他们穿上军装,一边穿还一边嘀咕,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出自那位能工巧匠,如此的惟妙惟肖,想到这些“战友”不久后会被炸飞”连士兵们都有些可惜”这玩意买一个,可以摆在家里晚上防贼了。

    炮台工程仅仅是第一步,为了伪装这里”还需要修些大型兵营,在弄十几架充气飞机,更傻眼的是海港里还需要布置几艘用木船和油漆伪装成的驱逐舰。

    当然,还需要海军配合,不断地往这边运人,然后晚上在悄悄运回去,不过这么大的代价,要是洋人不来炸,那就亏了。

    连长笑眯眯的视察着每个工程点,作为一支独立工兵连,他原以为就是开路搭桥之类的,却没想到上面居然不声不响弄出了这么多好东西。

    就在连长视察的时候,背着无线电的通讯兵跑了过来:“连长”金雕号让我们停止施工,附近出现了不明无线电信号。”

    “快,全部停止!”

    随着连长的话,所有进行伪装工作的士兵都躲入了掩体,但昨天才抵达充当诱饵的陆战队却反其道而之,三千人全都冲出了耳能只会住几天的营房,大摇大摆的操练起来。

    半小时后,一架双翼水上飞机忽然出现在高空,由于云层遮挡”如果不是专门观察还真发现不了这个混蛋。

    躲在堑壕里举着望远镜的连长啐了。,看得出这架飞机的驾驶员蛮有经验的,一直沿着云层边缘飞行,时隐时现,不知道是不是从欧洲调过来的。

    水上飞机一圈一圈的盘旋动作,让岛上驻守的最后几位猎鹰飞行员实在是有些手痒,恨不能立刻冲上去把这个鬼鬼祟祟的家伙打下来,可惜命令是严禁起飞,还必须装出没看到的若无其事样子。

    这样的侦查大概过了十分钟后,这架水上飞机才慢慢向异飞去。

    三十分钟后,这架没有任何外部记号的水上飞机停在了一艘英国水上飞机母舰旁,当吊臂将它回收进去后,这艘英国水上飞机母舰便迅速的向东驶去。

    psps关于让美国先动手的郁闷解释(不收费)。

    本来不想解释”可有书友说舰队会被偷袭打光”有些郁闷,大概一很多不明白bb时代的海战,所以河马还是说一下吧,类似于偷袭珍珠港的情况在一战连猪脚都缺少航空力量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港口一般深达十几公里,而且这还没算岸基的舰炮射程和侦察机控制范围,如果算上的话,优良海港(珍珠港为例),战列舰进不了四十公里范围内(舰炮和同口径岸炮对轰,战列舰会变成大白菜),就是说任何截至目前出现的舰炮都是不可能打到军港里的敌人的。

    另外bb时代的海战是不同的,在缺乏快速战列舰的年代里,没有人会把bb开的满世界都是,即使日德兰海战前英国那么厉害,杰里科也没出动bb去每天巡逻北海”因为出动bb代价太高,“必须有确切情报和目标时才会出动,不然都是等决战守老窝的!

    再加上距离,和缺乏海外基地的现实,在东北太平洋上美国不可能有机会什么全灭第一舰队的事情,连打沉轻巡和驱逐舰都有问题,速度快的他们可以迅速脱离,反而会面临暴露自身的危险,被反包围,所以除非是头脑发热,不然没有一位指挥官会这样做,这也是猪脚敢于打另类太平洋战场的最大优势。

    当然,政治因素也有,一个多民族国家”战争借口越大越好(这是河马自己从美国历次开战中学习的,属于自己的考虑,这点不否认是有问题)。

    至于英美如何选择,和后面的战术,各位看书吧。

    最后,欢迎留言,因为这可以让河马更少出现bug,谢谢诸位书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