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代序(1/2)

    一曲反**斗争的嘹亮战歌

    严昭柱

    继《天网》、《孤儿泪》之后,张平又推出了他的新作、长篇小说《抉择》,生动地描写了国有大型企业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一场惊心动魄的**与反**的斗争。读完《抉择》,我认为,它不但是近两年来直面社会矛盾、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新潮中的一部佳作,而且它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的努力和实绩,可能会把反**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表现反**斗争,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难点。说到底,难就难在作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与反**斗争的根源、本质和前景。在创作实践中,这个难点常常对作家敢不敢揭示现实矛盾、展现激烈而复杂的反**斗争,通过艺术表现能不能鼓舞群众和干部反**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构成一种认真的考验和挑战。事实上,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一些是敢于揭示现实矛盾的,但其整体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们往往揭露**现象较为充分,而描写反**的斗争方面却相当薄弱,有的作品主人公还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与**现象暂时妥协。诚然,揭露也就是一种鞭挞,痛苦无奈地暂时妥协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控诉和抗议。这比起那些对于**现象不愤恨、不控诉、不触及,却沉溺于自恋等所谓“私人化写作”,甚至欣赏和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品来,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止于揭露、止于抗议,又是不够的。我们的作家应该更加热情地去反映和汇歌我们时代的反**斗争,才能为主人公提供更深远的背景、更广阔的舞台、更激烈的冲突,一句话,提供我们时代反**斗争的典型环境,才能真实地再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前进方向的典型人物,鼓舞干部、群众把反**斗争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和夺取更大胜利。

    张平的《抉择》,不但对**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在对环境的典型化方面作了认真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在反**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突破。

    《抉择》直面现实矛盾,对**现象的揭露是尖锐的,同时又是深刻的。它所描写的中纺集团公司的**现象,可以说触目惊心。它不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而是公司整个领导班子都烂掉了;它不仅是这个班子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而且有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充当后台;他们把一个两万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搞到濒临破产,而他们光间接送给严阵的贿赂款就达几百万元,后来在严阵的内弟钞万山家里就搜出人民币130多万元、港币20多万元、美元近10万、8千克金条、数百万元存款、大量首饰珠宝和11套房产证!或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作者把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写得如此**,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它的典型性?难道它可以代表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吗?如果可以代表,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歪曲吗?这种疑问,其实包含着对于典型的一种流行的误解。简明地说,典型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都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中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就既是“这一个”,而又有普遍性。不过,这种普遍性,不应该误解为仅仅是量的规定性,而应该理解为主要是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不应该要求作者笔下的中纺班子成为现有的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洁或**的平均数。这种要求之所以不适当,因为它必然会否定文学形象应有的个别性,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走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而且,这种要求也不合乎人们文学欣赏的实际经验。实际上,通过中纺班子的文学形象,人们并不是获得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政状况的统计值,而是引发和深化了对于**的根源、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思考,是激发和强化了对于**的憎恨和反**的决心及勇气,这些,恰恰是这一文学形象的质的普遍性。因此,中纺领导集体严重**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主要应该从它所概括的**现象及其危害、根源、本质来认识。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可以说,中纺班子集体**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现实内容。譬如说,它概括了一些**分子“发国难财”的丑恶罪行:国家年年向中纺贷款,但是,“贷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为什么?这些亏损究竟是怎么亏出来的?不合情理,也不合规律,太让人深思了”。而事实是,例如1994年国家贷给中纺公司8千万元,公司领导却从中拿出2千万元办了一个“新潮”有限公司,包括40多个实体,这些实体的经理和负责人,几乎全是他们的子女和亲信。结果中纺公司是停工停产了,而那些派生出来的小厂小企业小公司,一个个红火得不得了——“许许多多的**分子,正是在亏损企业的招牌下,大捞特捞,大发国难财。”又譬如,它概括了许多**分子赖以生存、作恶的卑劣手段和社会时弊。他们的手段就是收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收礼,他们就收买他的亲属。中纺总经理、**分子郭中姚就曾有恃无恐地对市长李高成说:“你知道么?这个公司要养活多少领导干部!其实都是我养着他们呀!想查中纺的问题,查得动吗!这些年,你不收礼,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情,可在你妻子身上,你知道我们花费了多少?”郭中姚等中纺班子的**分子,正是通过收买,利用了李市长妻子吴爱珍,特别是依靠了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的保护,才得以生存、作恶和逃避惩罚的。而团团伙伙、圈子山头的时弊,也成为**分子的有力依靠。当李高成市长决心解决中纺公司的**问题时,严阵、吴爱珍、郭中姚都以圈子作武器,警告他“人要恩怨分明”、一如果你连个圈子也没有,又有谁来保护你?”而李市长派去调查中纺**问题的工作组,也因为圈子意识,因为判断李高成与严阵、郭中姚是一个圈子的人,而作出了一个颠倒是非、掩饰罪恶、保护**的“报告”。这又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事实!再譬如它对一些手握权势的**分子主观动机的揭示,也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李高成曾经质问**分子:“我真不明白,你们要这么多钱究竟要干什么!”他的妻子吴爱珍和老部下郭中姚都明白地回答:“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吴爱珍说的“后路”,还是说李高成从市长退下来以后不能光凭工资,所以得趁有权时捞钱;郭中姚则是要为国家变色留“后路”,拼命捞钱,将来“要还是社会主义我就照当我的官,要成了资本主义我就去当资本家”,这显然至少已经是政治变节。那个身居高位的**分子严阵,也已经化名办妥了两个国家的护照!这些艺术概括既有真实性,又有深刻性,对于人们深化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