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 第七章 周瘦鹃:“无非是悲思,无非是痛泪”(2)

第七章 周瘦鹃:“无非是悲思,无非是痛泪”(2)(1/2)

    第七章 周瘦鹃:“无非是悲思,无非是痛泪”(2)

    影缘1910年夏天,上海民立中学十六岁的学生周瘦鹃在城隍庙的旧书摊上,用家里给的点心钱买了本《浙江潮》杂志。杂志上有篇笔记讲述的是一个法**官的爱情故事,故事引起了周瘦鹃的强烈共鸣。在他看来,写小说要结构严谨,前后连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剧本只用写人物上场下场和动作,其他的全用对白,似乎比写小说容易得多。于是,他日夜动笔,利用暑假一个月的功夫,编了一个五幕的剧本,取名《爱之花》。碰巧那时《小说月报》正在日报上登广告征求稿件,年轻人瞒着家人偷偷把稿件投了出去。很快,他就收到《小说月报》主编王蓴农的回信,告知稿件被采用了,并且送上16元银洋作为报酬。

    《爱之花》发表几年之后,被新剧导演郑正秋、汪优游看中,改编成《英雄难逃美人关》,在汉口演得大红大紫。1928年,郑正秋又亲自编剧,将其改编成电影《美人关》。

    从此,周瘦鹃与电影结缘,现在已知由他编剧的影片有:1924年的《水火鸳鸯》,1926年的根据聊斋同名故事改编的古装片《马介甫》以及《还金记》,1928年的《猛虎劫美记》等等。

    除了编剧,他还给好友朱瘦菊导的电影《儿孙福》充当解说,并在新剧里客串角色,“特烦小说家周瘦鹃客串《血手印》之演出”的广告成为新上剧目的一大卖点。

    从1914年开始,他在《游戏杂志》和《礼拜六》上刊登“影戏小说”,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电影改写成文言小说。要写“影戏小说”,看一遍电影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想象他辗转于各大影院,孜孜不倦地追看同一部电影的情形。

    1914年周瘦鹃在《游戏杂志》上刊登了“英雄小说”《何等英雄》,文章不但描述了同名影片“连演十数夜而观者无厌”的盛况,交代了片中的主要人物,甚至配有影片剧照。小说最为有趣的是对影片情节的复述,一一配上了煽情的小标题,比如“英雄无奈是多情”等。

    从1919年6月开始,周瘦鹃在自己主编的《申报?自由谈》上开辟“影戏话”专栏,专门进行电影评论。

    在影评中,他将西方影片投射在他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银幕上,显示出一种别样的风格。比如他评价意大利版的《茶花女》,描述女主角临死之前种种哀婉动人的情景,认为她的表演极具功力。通过评论者的转述,此情此景已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黛玉焚稿。果然他接下来说,唯一遗憾的是演员太胖,如果让她来演林黛玉的话,观众估计会被吓得逃跑。

    周瘦鹃因编剧而与中国早期电影结缘已经被记入电影史册,而他的“影戏话”更是开启了中国电影评论的先河。

    大师1935年周瘦鹃归隐苏州,以多年积蓄在苏州城东凤凰街王长河头买下一个面积约四亩半的宅园,此处是大书法家何子贞裔孙何维朴所购的宅园,原名“默园”。周瘦鹃买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