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抢手的洋乐队(1/2)

    抢手的洋乐队

    辛亥革命前后,洋化是种时髦。无论什么,洋的就好。这样的事,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就有了。有钱的请洋人吃饭看戏,没钱的设法在自己家门口挂块牌子,只要写上洋字码就好。在人屋檐下,这样的洋化也许多少有些不得已。八国联军走后,洋化的风气,在各个通商口岸流行开来,看起来,都是国人自觉自愿的。

    首先留学生吃香,不管留学哪里,学了什么,只要是留学生,总会有个位置给他。参加留学生考试,还可能得到进士举人的头衔。不像当年,留美幼童回来,得从最底层做起,个个做水兵。想考个举人,比登天还难。留学英国的严复,次次省试不中,最终也没拿到举人。风水轮流转,到了新政时期,留学生一回国,就马上进政府机关。曹汝霖、章宗祥,刚刚得了日本本科文凭,回来就进了商部,没几天就司局级了。至于留学英美的,则像金**一样宝贝。当时最便宜的是留学日本,晃一圈回来,至少有个教职。所以那时候日本人鬼得很,拼命办语言学校,速成学堂,专门挣那些又想要文凭,又不想好好学的中国人的钱,结果是让中国多了好些连假名都没背下来的速成学生。唐德刚说,他的父辈有好些都号称留学过日本的,但日语基本上都不会说。但是,即使这样的“洋学生”,回国也会有个学堂的教习位置。

    其次洋服流行。清末新政时期,辫子没剪,即使剪了也要装根假的。西式礼帽没法戴,但西服是要穿的。别说拖着跟辫子穿西服怪,当时还有在长袍上套上西服外套的,直把西服外套当成了中式的褂子。在留下来的老照片上,还真就有这样怪模样的时髦人。革命之后,辫子没了,至少时髦的人们辫子没了,就开始流行西式或者日本式的礼帽,还美其名曰文明帽。尤其是日式帽子,毫无美感,直筒而且呆滞,一个学堂的学生,下课了,大家涌出来,一色一模一样的礼帽。远远望去,像是人人顶着带檐的痰盂。当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人很看不上日本人穿西装,感觉样子古怪滑稽,现在,这种古怪滑稽,轮到自己了。不仅帽子,手上的零碎更讲究。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克主义”,鼻子上架的克罗克(眼镜glasses),手拿司的克(手杖stick),口衔茄力克(香烟cigarette)。时髦青年,这一套装备,是必备的。

    那一时期,所有的洋玩意,都抢手。洋东西好卖,西医也开始吃香。连婚丧嫁娶,富贵人家的鼓吹,也要用洋乐。一个城市,就那么几支会奏洋乐的乐队,大家请,挤破门。其实乐手们就会那么几支曲子,还半生不熟。刚在这家婚礼上演奏完,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