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孟子的遗憾(2/2)

家学者很难悟到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思想出自经济学家却是比较容易的。

    孟子的经济学思想还有许多,遗憾的是它们大都以零星的语录形式分散在《孟子》的各个篇章中,孟子为什么不将这些零散的思想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呢?

    他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他的社会分工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居世界前列,比如他任“客卿”的齐国就有发达的工商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力大增”、“分工使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这些经济学普遍原理本来可以由他率先发现,而不必等两千多年后才由亚当?斯密说出。

    他还可以将“劳心者”的概念想得更深入一些。“劳心者”不单单指官员或管理者,“劳心者”更多是哲学、科学(当时还很薄弱)、文学、艺术、教育工作者。拿掉“劳心者”,文明社会不可能存在。文明社会是由“劳心者”和“劳力者”共同建设起来的。“劳心者”不单受“劳力者”供养,他也拿出自己的精神产品(科学发明、诗歌、戏剧、小说、绘画等)回报“劳力者”。

    是什么阻碍了孟子成为经济学家?历史的局限性是一个原因;除了幼年时的那段“经商”经历,孟子一生再没有机会与商业接触,幼年时的“经商”实践太短、悟性缺乏发挥也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能发现万有引力。愚钝如我辈者,即使一百次看到苹果掉在地上,最大的发现不过是“应该把它吃掉”。能够从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少年,除了牛顿,还不好找出第二个。同样,仅仅靠幼年的一点“经商”体会,就奠定了一生的经济学思想,这样的少年除了孟子,也难找出第二个了。

    像孟子这种有悟性的少年,如果多在市集附近住一些时日,多观察一些商业运作,在以后的做买卖游戏中甚至可能发明出钱庄、汇票一类的东西!

    孟子如果真成了经济学家——当然就成不了儒家“亚圣”了,对中国来说是“得”还是“失”?

    当然是“得”!

    自汉代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优秀人才几乎全部集中于儒家门下,分流一些到其他学派,不是坏事。没有了孟子,孔子、子思、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的队伍少了一人,损失不大。但是另一边却可能带出一支新队伍——里面有中国的威廉?配第、中国的亚当?斯密、中国的李嘉图、中国的凯恩斯……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由此发生改变也说不定。两千多年间,中国最缺经济学研究。没有领军人物,缺乏学说启动机制是重要的原因。孟子本来可以作为一代宗师开经济学研究之先河,这一切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孟母太早把家迁走了。

    我们只能遗憾地说,“孟母三迁”——最后一迁把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