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0.做官五帖(2/2)

画,张友鸾珍藏了30年,他感叹:“恨老劝我的意思是说,当了几十年新闻记者,又何必涉足官场追逐名利。”多少人削尖脑袋撕破脸皮要做官,可这个官,在张恨水眼里,不过“一束柴薪值几钱”。

    四

    林纾晚年说:“幸自少至老,不曾为官。自谓无益于民国,而亦未尝有害。屏居穷巷,日以卖文为生。”世人个个想做官,畏庐老人却庆幸一生未曾做官,这大概不是吃不到葡萄的话。为官一方,手上有权,既便于造福,有益国家,又有机会作孽,为害百姓,倒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卖文为生,自食其力,干干净净,心安理得。

    五

    《明史》上记了一个叫赵豫的知府:“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方始豫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知府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明诗综》记知县苏佑:“濮州苏佑补束鹿知县,邑多囚系,下车一日,释数百人,明日,革罢徭车三十辆,又明日,有诏召束鹿令,邑人语曰:三日官府,百年父母。”一个是推诿“明日来”,一个是下车马上办,都是一片慈悲心肠,都是积德。林语堂当年骂“中国的官,就是读书的土匪”,文人就是好骂,一口骂倒天下做官的,毕竟不能叫人服气。郑板桥有诗曰:“漫道在官无好处,须知积德有光辉。”世上做官的,若个个皆抱一片慈悲心肠,皆怀一个积德的念头,看哪个还骂。